呂書練
沒有想到,在這個時候還有人有閒情雅致出錢出力搞古董香水瓶展,將自己的收藏品公諸同好,還把陳列箱設計如舞台般,賦予故事主題,引領觀者展開「尋香之旅」。如今,旅程雖已完畢,但餘香仍繚繞,也把我帶回香水的歷史。
香水是奢侈品行業門檻最低的,數百元已可擁有一款瓶子設計別具巧思的香水。香水本身只有味道濃淡和成份迥異之分,但在香水的包裝和宣傳上卻很能反映時代的氣息。比如在二十年代,西方女性積極走上社會、女性意識開始覺醒,法國高級時裝設計師Jean Patou隨即推出中性香水Le Sien,作為其運動裝風格的延續,並反映當時的戶外活動熱潮。
在五十年代以前,香水業主要由法國壟斷,當時,都是男人送給女人的禮物,女人不可以自己買香水,香水也通常滴在耳後。然而,美國的美容女王雅詩.蘭黛(Estee Lauder)在推銷一款親自調配的濃香水Youth Dew(青春朝露水)時,就把女權意識融入其中,以女人自購香水來象徵自立自主,並建議把香水滴入浴缸中,隨心所欲地沐浴,令身體在芬芳中自由釋放。一度掀起熱潮和熱話,更開創了美國香水打入法國市場的先河。
到了奢華而放縱的八十年代,消費市場極之熾熱,香水幾乎是名人派對必不可少的配飾,無論是香味本身,還是外形包裝,都以濃艷為主,名字也極具誘惑性,比如Christian Dior推出Poison(毒藥);Calvin Klein的Obsession(着迷)則請來一群裸男裸女賣廣告;連名人和珠寶商也出香水,如影星伊麗莎白.泰萊的Passion(熱情)等。
九十年代的都市人回歸基本,開始追求簡樸、寧靜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清淡的花香成為主流,瓶子的設計也簡約清新,水──成為香水的主題,連香水的名字也強調「水」,像山宅一生的L'Eau d'Issey (一生之水)、蘭嘉絲汀的Sun Water(陽光之水)和Cacharel的Eau d'Eden(伊甸之水)等,以體現女性對純真水世界的嚮往。所以,可別小看一抹清香,她的背後可是一個時代的縮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