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7月14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歷史與空間:關於「意見」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07-14]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魏徵畫像。 網上圖片

李恩柱

屈指算來,專制社會的歷史雖有幾千年,聖君名臣卻不多。不多,原因有多種,只以專制社會君主可以率性而為的環境而論,名臣就不會多。如果膽子不大,又缺少講話的智慧,「諫」與「死」的聯繫程度就相當緊密了。於是人們提起魏徵時,懷有的崇敬之情,往往不在於老魏的那些具體意見,而首先在於「敢」字。史上的君主提倡臣下「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人多得是,但真要有人提點像人話的意見,砍人頭者不少,把人家發配到遠處者更多。明智如李世民,最後不也把魏徵的墓碑推倒了嗎?後來念及老魏的好處才「復立碑」。當然,老魏再能,如果不遇到李世民,也不可能有這麼大的名氣。因此,後人一提老魏,必然想到李世民;說起李世民的時候,也忘不了「魏徵」。君臣綑綁如此緊密,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

魏徵一生也不算順利,從小失去父母,家境貧寒,曾出家當過道士。在隋朝做過小官,投奔過瓦崗起義軍。唐立國後,先為太子李建成效力。玄武門之變以後,李世民沒有殺他,而且把他任為諫官之職,詢問政事得失。貞觀元年(627年),魏徵被升任尚書左丞。貞觀十七年(西元643年),病逝家中。老魏追隨李世民十七年,一生給李世民提了二百多條意見,粗算一下,一個月一條。他的意見品質很高,不是某地名不好需要更名之類,也不是某處有裸體縴夫,可大力開發其旅遊資源那類混賬話。他的意見,對皇帝而言是關於長治久安的,對老百姓來說是關乎安居樂業的。在我國的歷史上,魏徵是提供重大意見最多的臣子,自然唐太宗可能是接受臣下意見最多的皇帝。

唐太宗踐皇帝位以後,雖然知道魏徵有思想有見解,但對他的意見並不是特別認可。《資治通鑒》記述過這件事。建國了嘛,李世民自然要和大臣討論治國策略,領導班子裡意見不一致,魏徵說大亂之後人心思治。封德彝認為老魏是發書生之言,信不得。雖然李世民對魏徵所言「深然之」,但看那樣子,只是覺得魏徵的意見比當時的宰相封德彝的正確,經過內心反覆比較、衡量,才「卒從徵言」。不惟如此,有一次李世民回寢宮後氣呼呼地對長孫皇后說:「會須殺此田舍翁。」原因則是:「魏徵每廷辱我。」什麼是「廷辱」?字面的意思是「朝廷上當眾侮辱」。其實,那是李世民的錯覺,魏徵不過是當著朝臣的面提深刻的意見而已。提意見,往往指手畫腳面紅耳赤,猜想起來,李世民可能覺得很沒面子。執權柄者都有這毛病,一方面徵求意見,一方面認為提意見者居心叵測,想方設法進行壓制。真是伴君如伴虎,伴權如玩火啊!後世想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即在意見的包裝上下功夫——意見外層裹著甜膩的糖衣,讓聽者聽了很舒心。世上是否有這樣的好事,不得而知。實際中好像那個「太監勸諫法」並不頂事。記得黃仁宇先生在《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中說:「太宗之受諫,不一定是以受諫為目的,而是表揚自己虛心明察做好皇帝的門面。」此話不是一點道理也沒有。但不管出於什麼原因,李世民虛懷納諫,從善如流,於己於人都有好處。沒有李世民,焉得出一個魏徵?

專制制度下的監督是個很不容易的事情,碰上李世民這樣素質不錯的皇帝,魏徵們還能獲得承認,起一點監督作用。史書說李世民不敢當著魏徵的面玩鷂鷹。假如遇到一個顢頇且暴虐的帝王,老魏的項上人頭還在不在就很難說了。沒有制度的嚴格約束,頂多是多幾個魏徵,弄不好所謂「諫臣」就成了十足的擺設。誰也說不定皇帝們會怎樣做事。

後來李世民離了老魏的規諫很有點食不甘味的勁頭。魏徵有一段時間患病請了假,李世民說,你不在的這幾天我的缺點多了。老魏死時李世民以鏡子喻他,實在是情集與此,水到渠成。設若當初李世民視老魏的意見如無物,設若李世民以為老魏用心險惡,就是魏徵比現在還敢犯顏直諫,他很難有機會或有興趣思考很多國家大事,思考了也未必肯說出來;設若李世民求諫有始無終,老魏也不會講國家社稷。一個人,不管他性格多麼耿直,多麼迂曲,說出的意見多與少,總和受到的重視程度成正比。唐朝前期不僅魏徵愛提意見,大臣們大多如此。

有一次李世民問魏徵:「比來朝臣何殊不論事!」翻成白話似乎就是:近來朝臣為什麼不愛議論國家大事?老魏很實在,回答:「陛下虛心採納,必有言者。凡臣徇國者寡,愛身者多,彼畏罪,故不言耳。」李世民不愧為明君,連連點頭稱是。這樣的問題,李世民的兒子李治也問過大臣,只是那位臣子說,陛下做的已經盡善盡美,別人沒什麼說的了。說這樣的話的人不是別有用心,就是思想蒙昧。

不過,長江後浪推前浪,千年之後的清朝大臣李鴻章比李治的大臣厲害。1896年9月2日,外國記者問李鴻章清朝報紙的真實性問題,李鴻章說:「清國辦有報紙,但遺憾的是清國的編輯們不願將真相告訴讀者。他們不像你們的報紙講真話,只講真話。……由於不能誠實地說明真相,我們的報紙就失去了新聞本身的高貴價值,也就未能成為廣泛傳播文明的方式了。」這段話頗有獨到之處:一是沒有像別人那樣強調清國國情與美國不同,二是把報紙缺乏真實性直截了當地完全歸罪於編輯,這種工夫十分了得。從思路講,李世民是問:臣子怎麼不提意見了。李鴻章在答:清國新聞為什麼沒有真實性。細想理路是一致的,只不過魏徵所說的原因不同於李中堂而已。唐朝興盛,晚清敗落自有世界大勢的原因,上層思考問題的方式怕也不可忽略。

相關新聞
萬梓良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圖)
城客列傳:莊玉惜 在街邊報紙檔尋寶 (圖)
歷史與空間:關於「意見」 (圖)
亦有可聞:茯苓霜
開卷有益:解讀「十月革命」的前奏 (圖)
古今講台:極端性格的朱元璋
文訊:香港式「蝸居」 (圖)
更正
百家廊:老人護理,何時無憂? (圖)
翠袖乾坤:王菲復出賺6500萬的魔力
天言知玄:牛頭馬面與黑白無常
琴台客聚:我們失落了什麼?
杜亦有道:旗袍之憶
隨想國 :懷念與想起
路地觀察:o靚模與書展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