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7月14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琴台客聚:我們失落了什麼?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07-14]     我要評論

彥 火

 關於炎帝神農氏的事跡傳說很多。他對中華民族和人類的貢獻良多。

 炎帝神農氏是我國教育的始祖。他教人民使用工具、播種五穀、醫藥、製陶、繪畫,教人民弓箭、獵獸、健身,教人民製琴,教人民音樂、舞蹈,還教人民智德。

 炎帝與中國老百姓的關係最密切不過的,他被尊稱為「五穀爺」和「農皇爺」。

 炎帝神農氏所處的時代,是中國從原始畜牧業向原始農業發展轉折的緊迫關頭。那時,人口已生育繁多,食指驟增,維持生計的是獵物和採擷植物的果實。可是,天上的飛禽、地上的走獸越打越稀少,炎帝神農氏開始為老百姓的吃食問題發愁。

 據《拾遺記》記載,某天,一隻周身通紅的鳥兒,銜著顆五彩九穗穀,在天空翱翔,掠過神農氏的頭頂時,九穗穀掉在地上,神農氏見了,拾起來埋在了土壤裡,後來竟長成一片禾。他把穀穗在手裡揉搓後放在嘴裡,感到很好吃。於是他教族人砍樹、除草,用斧頭、鋤頭、耒耜等生產工具,開墾土地,種起了穀子。

 炎帝最感人的地方,是他為老百姓解決許多切身包括生存的問題,急老百姓之急,為此甚至不惜捨身以赴。

 那個年代,五穀和雜草長在一起,草藥和百花開在一起,哪些可以吃,哪些不可以嚐,誰也說不清。神農氏以身試法,一樣一樣地嚐,一樣一樣的試種,最後從中篩選出稻、黍、稷、麥、菽五穀。

 炎帝一心為百姓做好事,置自己生死於不顧。他教百姓耕作,百姓得以豐食足衣;為了讓百姓不受病疾之苦,他嚐遍了各種藥材,以致自己一日中七十次毒。他又作樂器,讓百姓懂得禮儀,為後世所稱道。

 炎帝族人最初的活動地域在今陝西的南部,後來沿黃河向東發展,與黃帝發生衝突。在阪泉之戰中,炎帝被黃帝戰敗,炎帝部落主動求和,與黃帝部落合併,組成華夏族,所以今日中國人自稱為「炎黃後代」或炎黃子孫。

 炎帝的動人事跡,史載多所見,據晉.皇甫謐《帝王世紀 》和宋.羅泌《路史》記載,炎帝神農氏教民播種五穀,為民治病,在湖南採藥,嚐百草,日遇七十毒而不輟,終因誤嚐「斷腸草」而「崩葬於長沙茶鄉之尾」。南宋.王象之《輿地記勝 》記載 :「炎帝墓在茶陵縣南一百里康樂鄉白鹿原」,即今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鹿原陂。

 在隨州舉辦的名人論壇上,我曾表示,炎帝文化所彰顯的一種精神和道德力量,是作為我們國民素養、國民教育的一種很好的參考。

 我強調,炎帝對中華文明是做了很大貢獻的,我覺得他給現代人的最大啟發就是他的道德力量和他那種獻身的精神。

 主持人問我,我們的社會是否失落了什麼?我想,是像我們的祖先這種獻身精神和道德。我以香港兩個小人物動人事跡為例,我說,最近香港有兩個人很哄動,一位是香港運輸工人黃福榮,他在玉樹大地震中身故,為了搶救當時壓在廢墟下的孩子;另外還有福建一個住在香港、姓施的施婆婆,她將她跑馬地的房子賣了六百萬元,將二百萬元捐給汶川地震災區興建幼稚園。這兩個雖然是小人物,但他們彰顯了一種道德的力量,非常值得探討,他們都是發生在內地以外的香港,所以我覺得現在提倡炎帝文化、炎帝精神,應該彰顯他的道德力量。 (隨州隨想曲之四,完)

相關新聞
萬梓良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圖)
城客列傳:莊玉惜 在街邊報紙檔尋寶 (圖)
歷史與空間:關於「意見」 (圖)
亦有可聞:茯苓霜
開卷有益:解讀「十月革命」的前奏 (圖)
古今講台:極端性格的朱元璋
文訊:香港式「蝸居」 (圖)
更正
百家廊:老人護理,何時無憂? (圖)
翠袖乾坤:王菲復出賺6500萬的魔力
天言知玄:牛頭馬面與黑白無常
琴台客聚:我們失落了什麼?
杜亦有道:旗袍之憶
隨想國 :懷念與想起
路地觀察:o靚模與書展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