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江西都昌梅溪水庫現險情,武警官兵拋石固堤。 新華社
建國後大興水利之風曾改變了中國解放前「澇則汪洋一片,旱則赤地千里」的慘境,有力支撐中國農業發展。可是,自1979年改革開放以後,由於發展重心轉移,中國水庫卻一直在「食老本」。截至2007年底,中國已建成水庫總計約8.7萬座,這些水庫中只有827座是近30年修建的。
儘管60年來中國先後戰勝了七大江河發生的較大洪水50次、嚴重乾旱17次,但是抗旱澇災害的主力卻是興修於五六十年代的水利工程,這些水利工程設施老化、功能衰退,難以抵禦今年這樣大的洪水,更難抵禦罕見的乾旱。
水利官員屢爆貪污
由於農村水利建設是長期利益,見效緩,對GDP貢獻小、無財稅之利、無政績之顯,地方政府積極性並不高,而河流水力資源的出讓尋租,和經營土地、礦產等公共資源一樣,都是不斷給政府帶來利益的「搖錢樹」。
近年來江西、浙江、廣東、雲南、湖北頻繁爆出水利官員貪污案令人深思。審計署曾在長江幹堤護岸工程的審計中發現,荊州市長江河道管理局洪湖分局副局長楊平、長江水利委員會職工蘇勇等人相互勾結,炮製出一個根本不存在的「工程」,從而將206.4萬元「工程款」私分。不可思議的是,這個「影子工程」居然還被「評定」為「優質工程」!
為了防止在病險水庫維修中「蛀蟲」氾濫,溫家寶總理曾欽點該專案讓審計署審計,可是審計調查結果並不樂觀。審計調查顯示,抽查的371座水庫有四分之一的投資被用於與除險加固無直接關係的夾帶工程,其中用於修建辦公及管理用房3.82億元、改造防汛道路5.25億元。
水庫重發電忽略防災
而中央投資新建的一批水庫中,以興修水電工程特別是大型骨幹工程為主,這些水庫都被賦予了發電、供水等諸多功能,但「魚與熊掌不可兼得」,許多功能本身就互相矛盾,由於電站水庫的基本運行模式就是汛期洩洪、枯期蓄水,所以往往造成汛期洪峰加劇、枯期流量更枯的效果,在具有梯級水庫集群的大河幹流上,這種情況更為嚴重。
長江水利委員會有專家曾指出,三峽水庫以及湘江和贛江上游眾多電站水庫的蓄水,是近年來洞庭湖、鄱陽湖冬春季水荒的重要原因。而目前在烏江、大渡河、雅礱江、金沙江幹流上,還有數量更多、庫容更大的電站集群正在建設,一旦建成,長江流域冬春季的水荒將更為嚴重。當年黃河幹流上的水庫庫容遠遠超過黃河的年均徑流量時,黃河斷流在所難免,黃河已有前車之鑒,中國水利建設不應再犯同樣的錯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