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8月11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古典瞬間:劉瑾必有替人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08-11]     我要評論

 ■李恩柱

 劉瑾本是普通人家的孩子,姓談,生於興平(今陝西興平縣),自幼淨身,做了鎮守太監劉順的義子,因此改姓劉。明英宗天順(公元1457-1464年)初年劉瑾入宮。雖然後人難以找到記述這位小太監生活的直接史料,但我們可以猜想,那時的他是多麼卑微、多麼戰戰兢兢。不過,低眉垂眼的劉瑾獲得了一個好榜樣,即英宗正統年間(公元1436-1449年)權勢威震朝野的宦官王振。劉瑾對王振很仰慕,從做派到手段,都深受影響。劉瑾為什麼學習王振?

 王振是明代宦官擅權的第一位太監。明宣宗去世後,九歲的太子朱祁鎮成為皇帝,即明英宗。王振曾侍奉太子於東宮,朱祁鎮對他很是敬畏。英宗即皇帝位後,王振便青雲直上,被提拔為司禮監太監。走上政壇後,王振首先摘掉了朱元璋所立的限制太監干政的那塊鐵牌,然後結黨營私,排斥異己,貪贓受賄。《明史》載:「振權日益積重,公侯勳戚呼曰翁父。」《菽園雜記》曰:王振有一次問不長鬍鬚的工部侍郎王某:「王侍郎,爾何無鬚?」王侍郎回答:「公無鬚,兒子豈敢有鬚。」據說事情傳出去以後,許多傢伙把鬍鬚剃去了——因為王振雖然權傾天下,到底太監的生理和權力沒有必然的聯繫——鬍鬚是長不出來了,恁大的官都沒鬍鬚,凡僚小官哪能髭鬚滿唇?至於貪污腐敗、公開納賄更不要提了,那是必有的事情,凡絕對的權力總會導致絕對的腐敗。

 猜想起來,劉瑾對王振崇拜的原因有三,一是出身都不高,雖進了宮,身份卻很低賤,任人驅使。二是有掌控朝廷的可能。天下是皇帝的,朝廷是皇帝的,只要和皇帝搞好關係,一切皆有可能。假如天下的事眾人說了算,劉瑾就不會在內心樹立王振這個榜樣了。三是一旦干政成功,朝臣就會一邊倒。權力這個東西,可以使黑的變成白的,醜的變成美的,錯的變成對的。

 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三月,劉瑾成為皇太子朱厚照的侍臣,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五月,明孝宗去世,太子朱厚照即位,是為明武宗。朱厚照繼承皇位時才十四歲,玩性十足,無心處理政事,他讓掌管司禮監的劉瑾代替自己「批紅」。

 所謂「批紅」,說白了就是用紅筆在大臣的奏章上做批示。明朝官員呈給皇帝的奏章,先要經過內閣「票擬」,就是在奏章上附上一票簽,閣臣把擬好的初步處理意見寫在上面,然後交給皇帝裁決,皇帝或看一下內容或只看「票擬」,紅筆一揮,在上面做出批示,如「知道了」等等。一般來說,「批紅」這件事是皇權的具體體現,別人代替不得,因為這是決斷軍國大事的最後一筆,關係朱家王朝的生死存亡。武宗連這樣的事都交給劉瑾,劉瑾怎能不擅權?

 正德五年(1510)秋八月,劉瑾因為「謀反」大罪下獄。他的罪狀有十好幾條,但武宗還是想把劉瑾送到鳳陽謫居。在明武宗看來,自己待劉瑾不薄,直到看了劉瑾平時使用的扇子裡,藏有兩把鋒利的匕首,才感到事情很嚴重,始大怒曰:「奴果反。」傳旨錦衣衛迅速查辦,劉瑾最後被處以磔刑。《明史》曰:「獄具,詔磔於市,梟其首,榜獄詞處決圖示天下。」有位瞿兌之,在筆記《人物風俗制度叢談》中詳細描述了劉瑾的死刑執行過程:「凌遲刀數例該三千三百五十七刀,每十刀一歇一吆喝。頭一日例該先剮三百五十七刀,如大指甲片,在胸膛左右起。初動刀則有血流寸許,再動刀則無血矣……次日則押至東角頭……以麻核桃塞口,數十刀,氣絕……當胸一大斧,胸去數丈。」我抄引這段文字,並非為了快意,只覺得弄權一事實在不可捉摸,劉瑾死得那樣慘,仍有後來者不斷倣傚他,原因何在?看來,單純一個「殺」字是不能解決問題的,更不是「寵信」某些人,便可避免禍亂朝政的惡果。

 明武宗駕崩之後,嘉靖皇帝對宦官很警惕。相較而言,明代嘉靖一朝,宦官擅權問題的確不太嚴重。然而,「半個男人」干政的問題小了,那個完整的男人嚴嵩專權問題卻大了。宦官干政、權臣售奸,粗看有異,其實兩者都出於共同的原因——專制的皇權。只要專制的皇權存在,只要專制主義的皇帝制度依舊,「一言堂」就會特別興盛,宦官擅權的情況便會得以滋生,權奸繁衍就會有豐厚的土壤。劉瑾之後,魏忠賢依然會出現,並且作惡的時間更長、危害更大,手段卻一如劉瑾,毫不新奇。天啟皇帝死後,崇禎皇帝除掉了魏忠賢,但後來他對宦官的信任,超過了他的前輩。

 出現宦官擅權現象時,通常的辦法,人們一方面咒罵擅權的宦官,一方面強調君主要自律。公平而言,這兩者都有作用,但卻不能估價太高。用為君之道提醒君主,就如門上的一把簡易鎖,有用,但作用有限。直白說,對明君聖主是有用的,對暴君、昏君、庸君則是無用的。然而無論君主如何,臣民都無選擇的權力,因此汲取教訓也好,嚴懲亂政者也罷,作用只會顯於一時,捲土重來是一種必然趨勢。除掉一個劉瑾容易,遏制所有的「劉瑾」,就不能只靠皇權,更不能只靠操作技巧,而要靠民主制度。也不知道是我們中國綿長的專制歷史使人們習慣了專制之故,還是過去精英們對民主的宣傳不客觀之故,總之民主給人的印象不怎麼好,似乎有了它社會就亂套了,國將不國了。其實哪裡會那樣?倒是由著性子胡折騰,可以亡國破家。想想,是不是如此?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皇家「大嶽」武當山 (下) (2010-08-11) (圖)
豆棚閒話:轉心壺 (2010-08-11)
古今講台:滿清與辮子 (2010-08-11)
心靈驛站:只要有夢想 (2010-08-11)
古典瞬間:劉瑾必有替人 (2010-08-11)
歷史與空間:皇家「大嶽」武當山 (上) (2010-08-10) (圖)
豆棚閒話:蓮荷美食味更香 (2010-08-10) (圖)
詞話詩說:七百年後 (2010-08-10)
來鴻:從寂滅走向柳暗花明 (2010-08-10)
歷史與空間:「情慾為生天地、生萬物之起點」 (2010-08-07) (圖)
來鴻:觀念陳舊的《唐山大地震》 (2010-08-07) (圖)
文化觀察:香港書展:和閱讀無關 (2010-08-07) (圖)
熱點詞評:停車熄匙 (2010-08-07) (圖)
歷史與空間:生活學家李笠翁 (2010-08-04) (圖)
亦有可聞:鑒真東渡時的幾個細節 (2010-08-04) (圖)
古今講台:畫家寫了一本好書 (2010-08-04)
開卷有益:《藍天心語》是很好的教科書 (2010-08-04)
來鴻:《千家詩》裡的春夏秋冬 (2010-08-04)
歷史與空間:不必捨命陪君王 (2010-08-03) (圖)
文訊:那些人,那些事——走進油麻地老區 (2010-08-03)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