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覺先的母親很喜歡看粵劇,他五歲就帶到上環的高昇戲院看大戲,薛覺先的二姐薛覺非、三姐薛覺芳都是粵劇花旦,所以薛覺先自小就和戲班結下了不解之緣,薛覺先一邊演戲,一邊關心國家大事,變成了一個文化青年,經常向香港的晨報、香江晚報、大江報、大光報等報紙投稿,評論時事和國際形勢,並且發表散文和藝術批評。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的香港西環,是貧民聚居的地方,福利山、摩星嶺附近都有很多木屋,西環的厚和街,在兩座樓房之間二樓的位置,建築了不少懸空的木屋,下面留下行人通道。
不少的舊樓,出現了許多板間房,每個房間只有三十多平方呎,住了一家八口,許多兒童因為家境貧寒而失學。那個時期的知識青年,受了五四運動的影響,都是進步文藝青年,有一腔熱血,關懷弱勢社群。
薛覺先和一班校友在西環三多里辦起了平民學校。薛覺先當時17歲,擔任中文老師,將國語和白話文列入課程,成為了香港學校增設國語和語體文的先導者。
當年,這些新思維新做法,也受到了保守的教育界人士的批評。一九二一年,薛覺先到廣州參加了環球樂戲班。正印小武朱次伯遭人槍殺,花旦丁香耀力薦「薛仔」頂上,一砲而紅。
薛覺先成名後,沒有忘記自己的理想和香港失學的兒童,他對三多里平民學校因為缺乏經費而停辦耿耿於懷,1930年,自己獨資創辦了三間義務小學,所有學生全部免費。
後來,他又在大坑道購入了地皮,興建自己的住宅「覺廬」,當時和教育界知名人士商量準備開設十間夜校,分別設立在有貧民居住的區域:西營盤、灣仔、油麻地、旺角等地。他還委託了自己的好朋友麥嘯霞經辦此事。
薛覺先當時既演大戲,亦拍電影,仍關心校務,教務主任每隔三幾日,就走到戲院或片場口頭匯報學校的課程和工作情況;每年舉行結業禮,薛覺先都親臨頒獎,尤其重視學生操行,設立操行獎。
日本侵佔香港期間,汪精衛政府派人來香港重金邀請香港的著名粵劇紅伶到上海演戲,當時的八和會館在高昇戲院開會,名伶群集,常務理事薛覺先、馬師曾、白駒榮、廖俠懷等人一致通過決議,指出國仇不共戴天,勸諭全行制裁。
薛覺先鑑於日軍統治的環境,向日軍軍官兼文藝組長禾久田幸助游說,準備到澳門演出,得到批准。薛覺先在澳門演出,上半場是他擔綱,下半場已經找人代演,他採取金蟬脫殼之計,坐船到了廣州灣,發表「脫離敵寇返國服務」啟事。後來禾久田幸助帶特工前往廣州灣追殺他,薛覺先得到外國人的掩護,擺脫了日本特務,越過了寸金橋,奔赴大後方,成為香港佳話。■文:周 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