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一項大型調查發現,逾3成受訪中學生表示在過去一年曾遭網上欺凌,其中更有人曾因此萌生死念;另有逾2成人承認曾欺凌他人。圖為學生在網吧上網的情況。 資料圖片
——多被同窗起底中傷 少數曾萌生死念
【本報訊】(記者 周婷)「圍攻」、「起底」、建立杯葛群組……現時的校園欺凌事件與互聯網密不可分;雖說那只是虛擬世界,但網上欺凌引致的傷害卻是真實的。一項大型調查發現,逾3成受訪中學生表示在過去一年曾遭網上欺凌,其中更有人曾因此萌生死念;另有逾2成人承認曾欺凌他人。有專業社工更發現,目擊網上欺凌事件的旁觀者,俗稱「花生友」,易在耳濡目染下逐漸認同網上圍攻、杯葛是討回公道的好方法,成為「潛在」欺凌者。
青協早前以問卷訪問了2,891名中學生,了解他們對網上欺凌的意見。調查發現,3成受訪中學生指過去一年曾於網上遭受欺凌;主要是被人用粗言穢語責罵、被張貼不雅照片、被散播謠言或杯葛等。欺凌者則主要為同班或同校同學,分別佔約4成,只有不足2成人表示曾遭陌生人欺凌。大部分曾遭網上欺凌的學生表示對此感到無奈,其中11人(1.2%)則因在網上被欺凌,曾萌生尋死念頭。
2成承認曾「施襲」 多因貪玩
青協督導主任魏美梅表示,有2成受訪中學生承認曾在網上欺凌他人,當中以初中男學生為主,他們主要因為貪玩、無聊(35%)而欺凌他人,其次則是抱著開玩笑心態,或報復曾於網上欺凌自己的人。
調查亦發現,近6成受訪者曾於網上「目擊」欺凌事件,其中1成半人更會進一步散播相關訊息或相片,甚至加入杯葛群組。青協「智Net家庭支援中心」項目主任吳錦娟指,不少欺凌者利用互聯網隱藏身份,以為毋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但網上欺凌帶來的傷害可以十分深遠,「若遭到熟人欺凌,可能令當事人感覺被出賣,如不懂得如何處理事件,可能引致負面情緒『爆煲』,產生輕生念頭。」
「花生友」易受影響參與欺凌
網上討論區是年輕人上網必到的「聚腳點」,每當有資訊上載到討論區,即引起連番討論,故亦衍生了「花生友」一詞,意指在網上「食花生、等看戲」的旁觀者,調查發現近6成受訪中學生承認做「花生友」。吳錦娟認為他們有可能在耳濡目染下,認同欺凌者的行為,或者因想幫助受欺凌者而以類似方法報復,「久而久之,他們可能認為網上圍攻、杯葛是討回公道的有效方法,因而成為『潛在』施暴者。」
年約20歲的阿偉分享他遭網上欺凌的經歷。半年前他以新購入的手提攝錄機,試用其「慢拍功能」,並把自攝錄像上載到YouTube網站與人分享。數天後,阿偉發現片段被複製到討論區並已有多人大肆討論,當中不乏粗言穢語責罵、嘲笑,甚至有網民更「惡搞」短片。他坦言事發後,每天都很擔心,連睡覺時亦想著「網民會怎樣笑我?」、「今日的點擊率是多少?」幸好他為人樂天,隨著討論熱潮的減退,他才漸漸平伏。
社工籲受害者丟淡了事
吳錦娟建議學生如遭網上欺凌,不應以報復心態「以牙還牙」,最佳做法是「什麼都不做」,所謂「清者自清」可令事情「變淡」。她呼籲家長,如發現子女遭網上欺凌,應避免責備子女,若對方受困擾情況嚴重,應為子女尋求專業協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