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經濟蓬勃之時,國民債台高築,隨著樓市泡沫爆破,去槓桿化帶來漫長痛楚。有學者研究過1977年以來15次經濟危機,發現歷劫大難後,去槓桿化平均需時7年。以此推算,美國最快要到2014年才走出減債陰霾。期間,其國內生產總值(GDP)可能平均只會增長2.4%,新增職位僅僅能趕上人口增速,失業率難望下跌。
然而,美國政客似乎未準備好務實應戰,依然執迷於互相卸責。共和黨將經濟疲弱歸咎於總統奧巴馬的「大政府」方針,並以失業率高企證明振興措施無效;民主黨則怪責華爾街貪婪,又向高收入人士開刀。惟美日經驗顯示,加稅時機不當,隨時使疲弱經濟重陷衰退。兩黨又將矛頭指向國外,指摘人民幣匯率被低估,企圖掩飾對重振經濟的無能。
加快去槓桿化其實可通過一系列本土政策實現,其一是促進按揭債務撇帳。現時約1/4有按揭負擔的美國人負債高於房屋價值,如不改善,將無法擺脫被收樓數字上升和房價下跌的惡性循環。有專家建議,修改破產法是可行做法,讓法官有權重組按揭債務,委託信託人撇帳。清除樓市毒瘤,亦有助加強就業人口流動性,幫助降低失業率。薪俸稅寬減也是值得討論的做法。
金融海嘯的禍根在美,解決之道也應不假外求,從美國自身做起。 ■葉耀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