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新加坡的高等教育政策,由政府主導,引入具實力的外國大學。相比香港,成效更顯著。圖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 資料圖片
【本報訊】(記者 黃德正)政府銳意將香港打造成亞洲教育樞紐,不過,比起區內主要競爭對手的新加坡,發展教育產業的政策配套卻似較遜色。專研高等教育政策、現為香港教育學院協理副校長(對外關係)的莫家豪,年前獲研資局公共政策研究計劃撥款80萬元,首階段先就香港、新加坡及馬來西亞3地高等教育發展進行比較研究,結果已提交中央政策組。他表示,對比下香港教育產業的取向明顯過分崇尚「小政府、大市場」,在缺乏政府規管的情況下,不少高校課程質素難有保證,要發展具本地特色的學科更見困難,或令香港教育樞紐前景處於不利位置。
港課程只強調解決升學需要
在非本地課程的相關政策下,近年香港不少院校均與外地大學合作開辦銜接學位課程;同時由於CEPA開通,開展更多與內地的高等教育合作機會。莫家豪表示,在這兩大方向下,的確為本地學生增加升學選擇,但如比起星、馬兩地的高等教育發展經驗,香港的課程多只強調解決本地生升學需要,亦令香港難如兩地般川流不息吸納外地尖子到來留學。
「小政府 大市場」難宏觀
莫家豪又指,「小政府、大市場」原則亦令香港教育樞紐的發展停留在院校水平,難提升至宏觀、戰略性的政策層面發展。他指出,在現有政策下,只要來港辦學的海外院校能如實充分向學生提供課程資料,教育局亦樂見市場「無形之手」運作,讓課程的存活只按本地學生需要而定。但他表示,單靠院校和市場主導,實難以將教育發展成戰略性產業,香港的「教育樞紐」只能單向地服務本地生,開辦的課程只順應市場「一雞死一雞鳴」,難以發展本港獨有而具優勢的學科。
相對來說,星、馬政府在高等教育發展的參與度遠較香港多,以新加坡為例,當地的高等教育多項規劃往往歷時逾10年,更能配合當地社會發展,「新加坡政府很主導,甚至會先決定具體的專業領域,再主動引入具實力的外國大學。」此舉讓新加坡成功吸引本地和大量周邊地區的外地生報讀,培訓的人才也符合社會長遠需要。
莫家豪認為,香港政府應在學術自主外加強主導角色,「應站在高地,檢視具香港特色、發展潛力的專業領域,焦點加強發展,以吸引外地學生學者不斷到香港交流學術,這才是真正的『教育樞紐』。」是次研究計劃的第二階段,將進一步探索香港與深圳的教育合作及融合狀況,他希望能總結好外地的經驗,為教育樞紐的前景出謀獻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