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在專欄提議未來的西九小戲台採用可隨時裝卸的舞台和座位,腦中浮現一輛由貨車改裝的流動舞台,這個流動舞台有個非常恰當的名字「歡樂篷車」。當年「歡樂篷車」駛到指定的演出地點,把兩邊和車尾的圍板放平,便成為一個小舞台。
這個小舞台的誕生據說和1967年暴動有關。經歷一段社會動盪的日子後,政府覺得要為升斗市民提供多些文娛康樂節目,改善他們和政府的關係;但由於地區表演場地不多,當時的市政局就想出把貨車改作流動舞台,命名「歡樂篷車」。香港電台組織的「龍翔劇團」便經常在「歡樂篷車」演出,因而成為全港第一個名副其實的流動粵劇團,有意或無意地替走進谷底的粵劇藝術打了一口強心針。
除粵劇演出外,香港電台還製作一些摩登舞台歌劇在「歡樂篷車」表演。我上世紀八十年代入職港台時,就曾率領廣播劇組藝員在「歡樂篷車」演出滑稽歌劇《啞妻》。七十年代初,《長腿姐姐》、《「墨汁眼鏡》等歌唱劇,由當時得令的廣播劇藝員擔綱演出,極受歡迎。到了七十年代中期,則有「青春交響曲之夜」,甚至是為了戶外演出而特別編寫的數個兒童歌劇,例如「小蜜蜂東東」、「大笨獅」等劇目。 市政局打造的「歡樂篷車」也不是「獨家專用」。當年的新聞處不時在「歡樂篷車」擺放音響器材,到全港各處流動廣播,宣傳清潔香港、藝術節一類活動。那時候,新聞處的年輕新聞官,還要兼職做「臨記」,穿上戲服扮「垃圾蟲」。
另外,有一位結他演奏家在網誌提及他在八十年代初,由音統處安排的「歡樂篷車」上演奏。社會繁榮,室內的表演場地遍佈全港,有關部門大概認為街頭表演阻街、擾人,兼有損市容,欲除之而後快,卻沒有想到原來他們是「街頭表演」的創始者,曾經為推動本地文娛表演作出非比尋常的貢獻。■葉世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