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公開大學校長梁智仁期望透過改變遙距教學模式,帶領大學與時並進。圖片背景是他的聘書。 香港文匯報記者莫雪芝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歐陽子瑩)「Open,可解作『開放』,所以公開大學也不會只採用某一種教學模式。」公大校長梁智仁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專訪時坦言,隨著巿民的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坊間愈來愈多專上院校可供選擇,公大的教學模式亦要變革,包括優化現時網上課程的內容;在遙距課程增加面授元素,以適應港人抗拒遙距課程的心態;未來一個重點開拓的生源就是未能升讀八大的高中生。梁智仁不斷想方設法壯大學校,但他批評政府配套不足,限制了該校的發展。
無宿舍 難接收內地生
近年政府積極推動高等院校國際化及多元化,院校紛紛北上發展。梁智仁稱,其實公大於內地辦學超過10年,現有遙距課程學生約2,000人。不過,來港修讀面授課程的學生人數卻由兩年前的30人減至16人,相信當中最大限制是因公大沒有宿舍提供,「莫說外國學生,更多的內地生也難以接收。」
梁智仁認為,自資大學要吸引學生報讀,本身條件不可以跟資助大學有太大差別,政府雖鼓勵提升自資院校,但實際行動不足。他引述政府官員的話稱:「連政府資助的大學也缺乏宿位,我們很難去支持自資大學建宿舍。」
公大早前爭取的何文田忠孝街一塊「黃金地皮」,因不能作宿舍用途,令建宿舍計劃再次變得遙遙無期。
學士漸多 轉辦碩士課程
微軟創辦人蓋茨(Bill Gates)早前曾表示:「5年內互聯網將比大學重要。」梁智仁稱,遙距學習在全世界已十分流行,但本港不少人仍懷疑它的學習效能,擔心水平不足,「其實只要他們親身體歷,便會釋疑。」
他補充指出,98年是報讀遙距學士課程的高峰期,但10多年後的今天,愈來愈多人擁有本科學位,隨之需求的是研究式的碩士課程。社會不斷轉型,梁智仁承認,「遙距課程也要轉少少,不可以永遠是同一模式。」
每周兩堂 師生切磋增加
公大除了首辦兩個與能源及環境學有關的碩士面授課程外,亦計劃改進遙距專上課程的安排,以吸納每年未能入讀資助大學的學生,「不少家長或學生都習慣了面授教學形式,可能有家長會質疑:讀遙距?那學生早上做什麼?」
他希望將面授及遙距學習的好處二合為一,令學生更易接受,「例如將輔導班的堂數增至一星期兩課,學生有足夠時間與導師見面,又不需要每日由早到晚留校,相信他們試過後會覺得無問題。」
大學轉型需時,現年68歲的梁智仁,與大學的合約還剩一年多。
喜「對症下藥」 無意退休
上任前已是骨科名醫的梁智仁坦言,以往的工作滿足感較大;不過,能夠替公大訂立全面性的發展策略,變相也是另一種「對症下藥」。他表示,仍未有意退休,希望繼續為公大服務,「我當然很願意留任,但也要校董會同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