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盲伯鄭平生對碗樂一往情深,能演奏70多首曲目。 香港文匯報實習記者俞愛蘭 攝
香港文匯報訊(實習記者 俞愛蘭、章少英 福州報道)說起盲人和音樂的結合,民樂大師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無疑是最佳範例。而在福州城內,69歲的盲人樂師鄭平生另闢蹊徑,以12隻瓷碗敲擊出的動聽旋律同樣讓人著迷。當他擊碗奏樂時,這世界的光影、色彩雖不曾親見,但好像全都融在樂聲中,十分動人。
盲伯鄭平生對碗樂一往情深,從上世紀70年代末就開始摸索,2003年退休後登台表演,能演奏70多首曲目。目前,鄭平生在福州已有不少粉絲,連台灣藝術團也專程前來觀摩學習,明年還將進行全國巡演。他告訴記者,內地有不少人演奏碗樂,但多數人碗裡有裝水,靠不同量的水來校音,而我的碗裡沒水。「因為看不見,水會在演奏時濺出,音就不準了。」
碗琴難淘 曾被商家驅逐
鄭平生手邊的一套樂器由12隻瓷碗組成,因為不能裝水調音,瓷碗本身的音質要求非常嚴苛。按他的話說,「要找一隻近似音階聲音的瓷碗已是大海撈針,更何況要找到一套?」多年來,他帶著碗(校音用)筷淘遍了福州大大小小的超市和瓷器店,如今他家中已有200多隻瓷碗,都是碗琴的備用「琴鍵」。
談及4年多的「淘碗史」,鄭平生說曾經因為別人不了解鬧出不少誤會。第一次在超市淘碗,他和妻子拿著筷子逐個敲碗,超市的工作人員以為他們沒事找事,差點把他們哄了出去。事後他們找到超市經理,經一番解釋,經理專門給他們安排了工作人員陪同淘碗。
「福州超市的保安、經理大都認識我,一段時間沒去他們還會問起。」鄭平生說,當初一碗難求的艱辛如今倒成了趣聞。退休後,鄭平生幾乎將所有時間都傾注於碗樂,一面琢磨新曲,一面找合適的瓷碗。他說:「希望找到23隻到24隻能發出連貫音階聲音的瓷碗,做出更大更好聽的碗琴,彈奏更多更有難度的樂曲。」
樂助盲人 絕活後繼乏人
鄭平生靠演奏碗樂出名後,對周遭盲人群體的生活現狀亦非常關注。他想通過演出幫助盲人朋友,因為「音樂最容易打動人心」。據介紹,鄭平生經常受邀去學校表演,很多大學生通過他了解到盲人生活的不易,主動到盲人院來結對子,利用課餘時間幫忙料理家務,聊天解悶。有的大學生畢業後離開福州,還會特意安排低年級的學生來接班。
正是鄭平生的身體力行,不但讓更多人欣賞到碗樂的美妙,還為盲人院招來了不少義工。更多時候,他走上街頭,為生活困難的盲人朋友募捐義演。當記者問及有無徒弟時,鄭平生表示,目前碗樂尚無傳人:「找碗需要太多時間了,不知道會不會有年輕人願意耐心地做這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