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讀者都知道,有兩個字與車有關,一是「巴」,一是「的」。在香港和新加坡等地,「巴」指巴士(bus),即大型公共交通車輛;在內地及台灣則稱為「公共汽車」、「公車」或「客車」。而「的」指的士(taxi);內地、台灣則分別稱為「出租車」和「計程車」。
「的」北上取代出租車
「的」與「巴」這兩個詞素北上進入內地後,以其單音節的優勢,很快衍生出許多新詞來。例如「的」字有「的哥」、「摩的」、「麵的」(此詞已消亡)、「殘的」和「打的」等等。甚至演變成動詞「的來的去」,意指「往返都打的」,例如:明明公司有專車可以預約,大晴天拜訪客戶也要「的來的去」的,不自己倒貼差頭費才怪!(北京,2005.04)「的」字,儼然成為「出租車」的代名詞。
「巴」未如「的」普及
「巴」字用來指代「客車」的,有「大巴」、「中巴」、「旅巴」、「村巴」和「校巴」等。不過比起「的」字來,「巴」字似乎稍欠霸勢,並未能全面取代「公共汽車」或「客車」。最明顯的例子是歐洲「Airbus」公司的譯名。
「Airbus」是歐洲著名的飛機製造公司,主要製造民用運輸機,在中國內地設有裝配廠。香港大都譯為「空中巴士」公司,其簡稱亦順理成章稱為「空巴」。但在內地,「Airbus」則譯為「空中客車」公司,簡稱當然就變成「空客」了。類似情況的「巴」類相對詞還有很多,例如:「客巴」與「客車」、「豪巴」與「豪車」、「快巴」與「快車」、「公巴」與「公車」、「私巴」與「私車」,以及「夜巴」與「夜車」等。
港台多用「空巴」
據我們中心LIVAC語料庫過去十年的統計顯示,絕多數使用「空巴」的有香港(佔98%)及台灣(佔93%);新加坡「空客」(佔43%)與「空巴」(佔57%)都見使用,但近4年「空客」的頻率開始增多,並超過「空巴」。
其實,同一詞語各地分別採用音譯或意譯的情況十分普遍,這往往與各地的歷史、文化習慣等因素有關,孰優孰劣,很難有定論,只能說各有千秋,很難要求譯名統一。
不過,為甚麼「的」字可以取代絕大部分「出租車」的意思,而「巴」字卻未能取代大部分「公車」、「客車」呢?將來「空巴」和「空客」會否合併呢?有興趣的讀者不妨做一下推測。 ■教院語言資訊科研中心(鄒嘉彥主持)(本文小題為編者所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