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劉曉靜 北京報道)為應對通貨膨脹,抑制物價上漲,中央連出「組合拳」。近日,更是出台了16項措施抑制通脹。對此,有專家向本報表示,中央調控決心頗大,但困難亦不小,物價調控恐成持久戰。
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張正河向香港文匯報記者表示,中央不斷出台政策,表明了中央抑制通貨膨脹,穩定物價的決心,這將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物價的漲勢,有效打擊游資炒作農產品的行為,而中央穩定物價的決心也會降低物價上漲預期,抑制囤糧行為。但他指出,中央政策作用顯現仍需要一段時間,且臨近年關,蔬菜、食品價格呈一年中最貴時間,因此,對於年底CPI走勢下降表示懷疑。
紓緩通脹壓力 關鍵解決供求
張正河進一步指出,從長期來看,受農產品、蔬菜等生產成本的不斷上漲;城市化進程不斷擴大帶來的耕種面積的減少和對肉、蛋等需求的提高影響,物價長期來看,下降可能性不大。
方正證券則分析稱,中央是次調控態度堅決、手段複合性強,市場手段和行政手段雙管齊下足以看出中央穩定物價決心。
因此,對CPI後續走勢的預判,雖然不排除11月再度衝高的可能性,但幅度較10月會減小,年底會小幅回落至3.8%至4%附近。
商務部貿易研究院消費經濟部副主任趙萍20日接受《東方早報》記者採訪時亦提醒,16項措施均非新招,實際上,除了投放儲備之外,政府調控物價沒有特別好的抓手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調控物價的手段仍較少。因此,中央重申調控更多意在「表態」。趙萍同時表示,要將物價保持在合理水平,最根本的是通過打破壟斷、保障市場供應,以及通過進出口機制,盡可能多地進口國內稀缺產品,國內產量過剩的產品要通過出口來緩解市場供求矛盾。只有從根本上解決供求問題,才能讓物價上漲趨勢徹底得到解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