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哲Nikolay Berdyaev曾說:一切事情中,死亡最叫人畏懼。怕死是普羅大眾的共同心理,這從大家怕直接說出「死」(die)這一禁忌語(taboo),而要用委婉語(euphemism)加以替代,即可見一斑。原來人因迷信語言與世間事物確實存有關係,深怕說出「死」字,會為自己帶來凶險。
「死 Die」的委婉語
讀David C. Schak的A Chinese Beggars' Den,書載清代乞丐喜在人家壽宴時連群結隊上門討錢,不給錢則高聲詛咒壽星公、壽星婆當「死」,利用的便是一般人諱言死亡的心理。在必須談死的時候,中國人會以「壽終」、「安息」、「騎鶴西歸」、「羽化登仙」,或者較為艱深的「捐館」代替。
「東海西海,心同理同」,用英語講述死亡時,避開禁忌語,可以轉稱某某已然pass away(離開)、breathe one's last(呼盡最後一口氣)、leave this world(遠離塵世)、join the great silent majority(加入沉默的大眾)、go to one's eternal reward(去領最後的賞)、fall asleep in the Lord(安息主懷)或者be no more(不再存有),林林總總,就是不讓die字冒泡,把這「頭文字D」遠遠甩在背後。
配合上下文選委婉語
不過,衍生出來的委婉語在使用時並不完全與die對等,值得注意。例如pass away只適用於「人」,不用於植物或動物;談論較為沉重的話題時,亦不宜用委婉語來減低嚴肅感,如說某人為信仰殉身,慷慨悲壯,仍應說he died for his beliefs;痛惜華人巨星張國榮英年早逝,則應說Leslie Cheung died young,勿說Leslie Cheung went to his eternal reward young。這些都是運用委婉語時的「禁忌」:不能忽視語境或上下文的配搭。
除了死亡之外,與排泄相關的詞彙亦導致委婉語產生。排泄雖是正常生理現象,直言「屎」、「尿」卻總被視為不文明、無教養,需要代以「解手」或日常聽慣的「去方便一下」等,英語裡則有指涉大解的big jobs、do a heap、number two和go to stool等,而drain the dragon不是打出「降龍十八掌」,water the horse亦不是「洗馬」或「飲馬」,squeeze the lemon更不是單純地找個檸檬來壓榨─它們與micturate、siphon the python、drain the spuds一樣,均是指涉小解的委婉語。
亂用委婉語自損形象
有人將小解委婉表述成shake hands with wife's best friend,避開了禁忌字眼並巧妙地運用了比喻,幽默則幽默矣,但動態的shake hands卻更易觸發接收者圖像化的聯想,尤其在中國社會中,會令人覺得下流,為之側目,說話者真可算是「搖手犯禁」了。寧拙勿巧,除非判斷出當時場合容許「千里一彎」式的不檢點,不然倒不如選用另一語詞,免得換來與直用禁忌語相同的後果:自損形象。
Hugh Rawson曾以linguistic fig leaves(語言的遮羞布)指稱委婉語,但其實使用委婉語亦有它自身的禁忌,不慎者隨時拿錯穿洞或透明的遮羞物,使欲蓋之羞反而彌彰。所以,運用委婉語的原因有時是「不可隨處小便」,在運用時卻必定「不可小處隨便」。 ■香港專業進修學校語言傳意學部講師蘇晏生、余境熹(本文小題為編者所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