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有關專家認為,多年來民間資本之所以側重投機而非投資,主要原因是內地的壟斷高利潤行業並未開放,而門檻較低利潤不高的行業民營資本又不願進入,令部分逐利資本湧向如大宗商品、基礎農產品、投資品以及其他資產領域,推高物價。是次中央將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壟斷行業寫入「十二五」規劃,表明了中央已把民間資本作為推動中國經濟轉型的重要力量。
鼓勵民間資金 投資新興產業
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研究員張茉楠表示,國家出台鼓勵政策,吸引民間資本進入到節能減排和戰略新興產業的發展中,可謂「一石二鳥」,既為民間資本搭建了一條較好的資金流入渠道、減緩了流動性過剩帶來的通脹壓力,同時解決了這些行業發展資金短缺的問題。
民建中央副主席、著名經濟學家辜勝阻也認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有效彙集民間游資的最佳「吸金池」。因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新興科技和新興產業的深度融合,具有高成長的特性,擁有廣闊發展前景,能夠滿足民間資本長期獲取高回報、高利潤的要求。政府要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和槓桿作用,努力通過金融創新來構建風險分散機制和區別於傳統金融的融資機制,實現新興產業與金融資本之間的良性互動。
同時,加大資源價格改革,增強要素市場的「吸水能力」亦是治理「中國式通脹」的良方之一。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專家委員周其仁指出,中國改革早年經驗是「水多了加面」,那麼比較合理的政策組合應該是動員更多的資源進入市場,以消化多年來超發的貨幣。而在增加資源進入市場方面,中央早有安排。
借鑒土地要素市場化的經驗,據悉,「十二五」期間中央還將理順煤、電、油、氣、水、礦產等資源類產品價格關係,完善重要商品、服務、要素價格形成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