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明
特區政府宣布決定支持申辦2023年亞運會,反對派旋即抽水聲言當局「霸王硬上弓」。有分析指,政府申亞「出師不利」,在於當初推出方案時造價太貴,嚇怕小市民,其後即使順應民意作出修訂也被冷嘲熱諷為「減價促銷」,反對申亞的議員亦乘勢窮追猛打。不過,政壇老友向自明拆解話,申亞風波的核心不在於銀碼大小,反而是香港政治怪風泛起波濤,由於當今政府不再是「一碰就縮」的「怕羞草」,只要有道理就會「企硬砌過」,一場體壇盛事瞬間演變為政治角力賽,也暴露了部分立法會議員「唯我獨尊」的面目。
政壇老友跟自明說,特區政府並非在申亞問題上突然「大發神威」,其實近年為免被反對派拉著香港發展的後腿,早已打了不少硬仗,「當初竊聽條例有漏洞,政府明知反對派政黨諸多阻撓,但最終都堅持修例補了個洞;今次梁展文報告,政府認為俞宗怡(公務員事務局局長)罪不致下台,亦一樣懶理個別政黨聲大夾惡。」是次申亞立場也是如此,「政府撫心自問有能力及有信心搞好亞運,無論是60億還是通脹後的80億申亞開支,香港人根本並非拿不出,政府為何不一試?」
誇大民意反對 無視支持聲音
反對申亞的議員聲言政府「無視民意」,老友反問「議員又是否尊重支持申亞的民意?」打從申亞方案出爐至今,社會從沒有一面倒反對,即使反對申亞的議員亦承認正反意見平分春色:「就算反對,亦不是你死我活那種反對,而是對申亞持沒有所謂態度的反對,這些反對聲音不會因為政府堅持申亞,就產生極大的反彈。」且隨著政府加大力度解釋方案,香港精英運動員真情剖白,支持的聲音反而愈來愈明顯。
老友坦言,普羅市民對申亞不申亞根本意見不大,奈何香港政壇素來兩極化,主流民意總是沉默及不熱衷投票的一群,相反旗幟鮮明的則大聲疾呼,左右輿論。政客為了「吸票」,往往傾向最大聲但非主流的民意,碰巧數月來社會矛盾激化,反對派更加不甘輸蝕,把申亞與民生及體育設施訴求「炒埋一碟」,「如果所有地區事務都用香港議員的思維,先投放資源徹底解決經濟、民生及體育配套等問題,才可以申辦國際盛事,那麼奧運、亞運、世界盃全部都可以叫停了!」
拖香港前途後腿 屈政府無能
老友慨嘆,申亞風波另一可悲之處是揭示了不少政壇中人仍抱持「大香港」心態,自視香港是一個已發展城巿,不應以「第三世界國家心態」借助盛事及基建彰顯實力,甚至一廂情願地以為香港在2023年之後仍大有機會,「蘇州過後無艇搭的道理,政客真不明還是假不明?他們開口一句好大喜功,埋口一句面子工程,究竟是對香港前途過分自信,還是打從心底希望特區政府一事無成,確保自己可以重施故伎,東拉西扯把問題歸咎於政制問題!」
老友話,一句到尾,相信政府如今是盡人事做本份,香港申亞夢能否成真仍要看政黨的造化,而他們亦要為明天投下的一票問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