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周紹基)新交所發展的泛亞洲場外交易平台Chi-East昨日宣布完成推出香港、日本及新加坡三個市場的「黑池」交易服務,所有Chi-East創始成員包括Instinet、德意志銀行、摩根士丹利、野村證券及瑞銀(UBS)均已成功於Chi-East做過撮合交易,並成功啟動獨立中央交易對手結算。
面對新加交致力搶佔場外交易市場,港交所(388)一直沒計劃發展自己的「黑池」交易平台,只表示到2012年前,才會推出場外交易衍生工具結算所,主要是為場外利率衍生工具、不交收遠期外匯等買賣做結算,當中暫未涉及證券與ETF的交易。
Chi-East對接港日新
Chi-East執行長Ned Phillips指,對於系統推出兩個月已為香港、日本及新加坡證券提供撮合交易感高興。Chi-East目前經已擴充至支援3,264隻於香港、日本及新加坡之上市證券交易,市場參與者現時可買賣所有於新交所上市股票、所有香港主板上市股票、TOPIX 1000成份股及於以上三個市場上市之交易所買賣基金(ETF)。
此外,Chi-East的結算系統LCH.Clearnet亦首次為日本證交所提供獨立的中央對手交易(CCP)服務,使當地投資者能使用當地市場結算所以外的獨立中央交易對手結算,為市場的一大突破。
港交所受制繁文縟節
港交所對發展「黑池」交易一直興趣缺乏,主要是在港經營「黑池」交易平台除要取得證監會的自動化交易服務(ATS)牌照外,若買賣港股,亦必須是港交所的交易所參與者,參與者必須要向港交所呈報所有交易、繳付印花稅、港交所交易費及證監會徵費等費用。即使透過Chi-East「黑池」交易平台完成的港股交易,依例亦要呈報港交所。
另外,現時呈報港交所的場外交易約佔市場總成交的3%,故港交所估計目前本港的「黑池」交易量少於3%。目前在港營運並提供港股交易服務的「黑池」約10家,除Chi-East外,Tora亦有提供「黑池」交易服務,並在第三季尾或第四季初進軍澳洲及新加坡市場。
Ned Phillips認為,黑池交易目的為協助客戶減低交易成本,現時Chi-East透過彭博、路透社、Sungard及Fidessa等數據供應商,向市場提供盤後價格及交易量等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