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1982年鄧小平會見當時的美國副總統喬治.布什。
——鄧小平翻譯憶中美建交波折
施燕華形容:「中美關於《八一七公報》的談判進行得十分艱苦。從1981年12月開始,到1982年8月17日才達成協議。在談判的過程中,雙方會就公報中的一個措辭互不相讓,只好休會,各自出去請示,他們向國內請示,我們也打電話請示中央。」
美承諾逐步停止售台武器
「根據《建交公報》的原則,美國本來早就應該完全停止向台灣出售武器。由於考慮到這是一個歷史遺留的問題,所以中國政府在堅持原則的基礎上,同意分步驟解決。《八一七公報》的關鍵是:要讓美國承諾完全停止售台武器。經過談判,雙方達成協議。美國在公報中承諾其售台武器在性能和數量上不超過兩國建交以來近幾年的水平,逐步減少,並經過一段時間最終解決這個問題。」施燕華回憶。
而鄧小平為敦促美方守信,專門在與美國大使會談時說:「讓你逐年減少,但總不能一年減少一美元喲。」美國大使聞言笑了,連說:「不會的。」
公報成台灣問題處理基礎
其實,這份公報是解決美國售台武器問題的公報,但它的意義和作用不僅限於此。公報說,美國政府「無意侵犯,無意干涉,無意執行」;這三個「無意」都是較之《上海公報》和《建交公報》更為明確的承諾。
同在這一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確立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也為《八一七公報》提供了最好的註腳。
改革開放三十年中,我國經濟迅速發展,在國際舞台上也不斷展現出自信自強的大國姿態,有了經濟這個助推器,我國的國際地位也不斷提高。在與英國、葡萄牙的外交談判中,中國順利解決了香港、澳門問題,而在台灣問題上,我們也有信心有能力解決好。
《八一七公報》發表後,中美兩國在台灣問題上取得了更大程度的共識。此後每當遇到涉及台灣的問題,中國都在反覆重申,雙方應以《八一七公報》為基礎,堅持從戰略的高度審視和處理兩國關係。只有處理好台灣問題,中美才能在其他領域加深交往與合作。
施燕華曾在接受香港媒體專訪時表示,過去30年裡,中美關係雖然發生了很多的磕磕碰碰,但是,中美關係始終是向前推進的,並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從雙邊貿易和交流就可以看出來。談到中美兩國之前發生的貿易摩擦,施燕華表示,中美雙邊貿易現在已發展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步,誰想破壞都破壞不了。(五之五,完) ■摘自《新民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