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間,中國的高速發展已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中國經濟總量從世界第四大經濟體上升為第二大經濟體,從世界第三大出口國躍升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成功舉辦奧運會、世博會、亞運會;抵禦了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挺過了汶川地震、玉樹地震……可是,不可否認的是,在繁華的背後,中國仍面臨經濟發展方式粗放、社會建設滯後於經濟發展等難題。
歷史經驗表明,新興市場國家突破人均GDP1,000美元的「貧困陷阱」後,很快會奔向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起飛階段」;但到人均GDP3,000美元附近,快速發展中積聚的矛盾集中爆發,經濟增長回落或長期停滯,像巴西、阿根廷等國都曾陷入到所謂「中等收入陷阱」階段。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經過五年的發展,中國人均GDP已超過3,000美元,在「十二五」如何補上社會建設這塊短板、縮小貧富差距、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將成為中國的新挑戰。當前,中國社會建設面對的問題主要不是總量和規模,而是結構和關係嚴重失衡,而這必須依靠深化社會體制改革和發展模式轉型來解決。
改革開放30年,改革已進入疲勞期,「十二五」期間要想扭轉這一局面,必須依靠創新來解決,不能再走以往以犧牲環境資源,換取經濟發展、忽視民生的老路。以綠色發展、重視環境和民生的發展模式轉型,雖然在短期內會犧牲經濟的高增長,但卻會為中國未來發展獲得更大的內生動力和發展質量,只有實現綠色發展模式轉型,中國才能實現真正的「民富國強」。 ■洪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