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2月12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數碼博物館 新世代虛擬藝術之旅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2-12]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其實,大家有沒有到過博物館逛逛?一聽到博物館,或許大家已聯想到身處在一所很大的建築物裡,裡面放置了很多歷史文物、藝術作品,氣氛凝重沉悶,只有學者、知識分子等才會參觀,跟大家的日常生活完全沒有交叉點。就是在這種「既有」的形象下,香港人一直都覺得博物館是如此「只可遠觀」,所以無論政府如何推介大家使用博物館提供的服務,又或一眾策展人如何努力地推出一個又一個甚有意義的展覽及活動,香港的博物館的使用率一直都是比較偏低,當然中間也有些展覽活動獲得不俗的反應。 ■文:阿卡比 圖:由Google提供

 不少評論都指香港人「無文化」、素質低、沒內涵,所以博物館難以生存,也有指由於博物館未能適應新時代的變遷,尤其是數碼化及網絡化的衝擊,無論是收藏、展示、分享等方面都一成不變,所以不能吸引人進博物館參觀,以及使用博物館內提供的設施及服務。

 其實,「曲高和寡」並非香港的博物館的獨有問題,近年很多國家及地方都已掀起發展電子博物館的潮流。最近Google推出「Art Project藝術計劃」—跟全球多家有名的藝術博物館合作,並利用街景服務的拍攝技術,讓所有人都可在網上探索及觀賞超過1,000件藝術品,這些作品的數碼圖像質素細緻程度令人驚嘆,能將每個珍貴細節鉅細無遺地呈現出來,有些展覽廳更能提供360度全景觀賞。

 或許,電子化真的是博物館的出路。

 隨著數碼技術的提高,以及互聯網絡的迅速發展,電子博物館可說是應運而生。不過,大家知不知道電子博物館是指甚麼?

 電子博物館其實可分為三種:一是電子保管庫(digital archive),指的是運用數碼技術,將有形和無形的文化遺產以數據庫的形式加以保存。二是電子博物館(digital museum),指的是通過運用電子保管技術,將現實中的博物館資料數字化,並作為展示物在互聯網上公開數據和資料,有時也包括個人及企業等組織在網絡上製作的資料庫。三是虛擬博物館(virtual museum),指的是運用3D技術,將現實中博物館的體驗設計成虛擬世界中體驗的電子博物館。

 跟傳統的博物館比較,電子博物館有幾個顯著的優勢,包括可以通過數碼技術將收藏品加以公開;可以跨越地域限制,也可在避免收藏品受到損害的大前提下,對所有訪客敞開大門;不受時間及場地限制,隨時隨地都可以閱覽。

 不過,電子博物館也存在一些問題,其中最明顯的是,由於對外公開的都是數碼化的資料,很容易被複製,著作權、肖像權、擁有權等容易受到不法侵害,所以要通過相關法律,來有效規管盜版行為,另外還考慮引進專用軟件,對資料的獲取採取限制或收費等。

頂級博物館虛擬旅程

 說到Google的「Art Project藝術計劃」,這項目其實是由一群愛好藝術的Google工程師發起,利用自己自由發揮的工作時間,進而發展成一個全球性的合作計劃。在過去18個月,Google跟全球17家知名藝術博物館緊密合作,包括了紐約大都會美術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Modern Art)、倫敦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倫敦泰特美術館(Tate Britain)、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Rijksmuseum)、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館(Van Gogh Museum)、法國凡爾賽宮(Palace of Versailles)等,而今天大家只要到網站googleartproject.com,就可以「進入」這17間藝術博物館,透過網絡探索超過1,000件藝術作品。

 據Google工程副總裁Nelson Mattos表示,藝術世界在過去20年不斷革新,藝術日趨普及,很多國家的博物館都開放予公眾參觀,而且公共藝術作品亦隨處可見,所以希望這項技術計劃能夠啟發更多人無論身處何地,都能以嶄新、令人讚嘆不絕的微觀處理方式,去接近和探索藝術珍藏。

仔細欣賞珍貴藝術品

 在網站googleartproject.com中,大家可穿梭不同展覽廳,隨意選擇感興趣的藝術品,然後點擊有關作品以獲取更多詳情,又或直接觀賞其高解像度圖像,旁邊的資訊面板更提供更多藝術品的資料,大家又可尋找有關藝術家的其他作品,以及觀看相關的YouTube影片。另外,特別設計的Street View「小推車」(trolley)拍攝了特選展覽廳內部的360度圖像,當這些圖像完美縫合起來,便可讓參觀者暢順瀏覽博物館內超過385個展覽廳。展覽廳內部景觀亦可於Google Maps的Street View中看到,但街景小推車功能目前尚未引進香港,Google香港正在積極洽談中。

 這1,000多件藝術品的數碼圖像本身的解像度已很高,加上度身定造的縮放檢視器,大家已可探索一些可能以往從未近距離看過的細微地方,如El Greco的作品《View of Toledo》中的朝聖者和洗澡者,又或秀拉(Georges Seurat)的《Grandcamp, Evening》中個別的點狀物。

 博物館各自選定一件藝術作品,透過超高解像度或「10億像素」(gigapixel)的照片擷取技術,拍攝數碼圖像,令有關作品的精彩細節得以重現。這些圖像的解像度極高,每幅都包含約70億個像素,大家即使用肉眼都能夠仔細研究繪畫風格和光澤等細微地方。平常肉眼難以細看的細節,都會突然變得清晰,如小霍爾班(Hans Holbein the Younger)的作品《The Merchant Georg Gisze》中的拉丁對句,又或在伊凡諾夫(Ivanov)的《The Apparition of Christ to the People》中躲在樹後的人。

數碼化跨越地域限制

 博物館起源於17世紀末,起初為王公貴族、富商巨賈等炫耀財富的工具,之後為了回饋社會或教育大眾,而將私人的蒐藏加以公開。維多利亞時代,認為倫理及信仰可以創造更美好的社會,所以設立了很多機構蒐藏藝術品,開放給大眾參觀,希望達到教化的目的,而研究以休閒等目的則是後來才發展出來。電子博物館的起源,則是因為外在環境的變遷與資訊科技的進步,傳統博物館為了提供更多元化的服務,逐漸結合了數碼及網絡科技而發展出來。

 由於科技不斷進步下,博物館未來不可避免會走向網絡化或虛擬化。博物館的典藏是人類智慧、創意與藝術的結晶,博物館文物數碼化更易促進博物館的展覽、教學、研究以及加值應用的效益。文物數碼化容易促進文物資訊交流與推廣,達到跨越時空、國界、語言、地域的交流。

 這次Google的「Art Project藝術計劃」只包括了17間歐美知名的博物館,不知道將來會否新增中國、日本及其他亞洲地區的博物館,甚至有香港的博物館的份兒。

相關新聞
數碼博物館 新世代虛擬藝術之旅 (2011-02-12) (圖)
誘惑的書 衝擊讀者的底線 (2011-02-12) (圖)
催生「一指一機」世代 (2011-02-12) (圖)
打破聽覺邊界 直面人心恐懼 (2011-02-10) (圖)
「無言天地 」聽障藝術家劇團《101號房》 (2011-02-10)
每人都有個「天堂」幻想 (2011-02-10) (圖)
瞿廣慈「天堂遊戲」藝術展 (2011-02-10)
創意少年展身手 (2011-02-08) (圖)
保育藝術創作 (2011-02-08) (圖)
避風塘換新裝 (2011-02-08) (圖)
講故事夠全面 (2011-02-08) (圖)
潮玩樂隊音樂 奏出生活樂章 (2011-02-01) (圖)
夾band多年 再玩依然過癮 (2011-02-01) (圖)
女sing組隊 為興趣敢嘗試 (2011-02-01) (圖)
延伸活動:搖滾繽紛馬拉松音樂會 (2011-02-01)
再三回味本地原創動漫 (2011-02-01) (圖)
數碼港動漫世界 (2011-02-01)
「阿聯酋夢幻之旅」 (2011-02-01) (圖)
為興趣捱更抵夜 一支畫筆畫出創意天地 (2011-01-29) (圖)
既創作更造就他人 (2011-01-29)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專題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