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香港珠江傳訊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少泓表示,香港和內地在文化和風俗等方面的差異一度讓他感到困惑,但他堅持在業務發展中不給介紹人回扣的理念。左一為陳少泓。 香港文匯報記者李昌鴻 攝
到深圳發展前,陳少泓一直在香港從事財經新聞報道工作,因經常赴深圳採訪深港合作的新聞,而從中發掘出商機。2001年,他毅然辭去做了5年的港記工作,到深圳創辦媒體公關公司。10年來,儘管遇到不少波折,陳少泓憑著一份堅持及將業務重新精確定位,終於找到自己的立足點,業務亦漸走上了正軌。
創業之初遇挫折
陳少泓於1995年入行做記者。他稱,做了幾年,開始覺得有點悶,行家紛紛轉行,有的去了財經公關公司,有的去政府機關任公關工作。陳少泓則看好深港合作帶來的商機,2001年離職後,即創辦了香港珠江傳訊有限公司,從事香港與深圳、廣州等珠三角的媒體公關工作。
剛開始幾年是打基礎,建立客戶基礎和網絡關係,深港和穗港對媒體的公關業務並不多,因而業務經營並沒有大的起色,收入也沒有大的提升。遇到這種情況,許多北上的港人都放棄,然後回到香港找份工作,陳少泓則堅持下來,相信只有堅持才能最終獲得成功。
辦教育展效果差
經過多年的磨礪,他終於發現深港交流需要精準的專業服務,如在教育和科技合作中提供專業化服務,可以帶來很好的商機。2005年他正式切入深港教育合作,為香港許多高校在深圳推廣會計碩士、MBA等招生課程。為了吸引深圳學生前往香港深造,他與深圳一家本地媒體合作聯合舉辦香港教育展,但是效果極差。前來報讀香港高校的內地人很少,幾乎門可羅雀,即便有一兩名學生報名,他們也不符合香港高校的要求。
與內地媒體合作
「明明找對的路,為何反應如此差?」陳少泓為此陷入了沉思。經過分析和總結,他明白此次展覽不成功的原因,主要是深圳的合作媒體欠缺內地教育資源和網絡。他堅信香港眾多高校一流的教育水平和國際化的教育環境,對深圳在職人員深造仍具有很好的吸引力。於是,他堅持下來,另闢蹊徑,積極擴大客戶基礎和網絡,並與內地媒體合作。
須找兩地連接點
一番努力後,目前他已與深圳華為、中興通訊、康佳、TCL等300多家大型公司建立了組織員工赴港高校培訓和深造的合作關係。他還與香港大學、香港城市大學等6所高校中的一些學院建立了合作關係。為了吸引更多的深圳和內地學生赴港深造,他還與在深圳、上海、北京、廣州等建立15個教育網絡的啟德教育合作,聯合在深圳舉辦了兩屆深港教育展,香港眾多高校積極高調參展,吸引了大量的深圳學生報名赴港學習深造,取得了較好成果。他表示,目前公司的媒體公關業務已完全轉型,改而從事深港間教育和科技專項合作和諮詢服務。
總結是次創業經驗,陳少泓說,深港、粵港間有巨大的合作需求,只要找到了兩地的共同連接點,提供精準的專業服務,並在遇到挫折不輕言放棄,長期堅持下來,通過積極的努力,最終必能獲得成功。
■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昌鴻 深圳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