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袁兆昌參與推動港、台兩地文藝交流。
《香港中學生文藝月刊》編委之一袁兆昌,本身亦為獨立出版社「文化工房」的掌舵人,他坦言《月刊》辦得成功,有望藉此作為選擇新作者的平台,畢竟面對市場競爭劇烈的獨立出版社,它們亦需在社會裡不斷找尋新的聲音。早前袁兆昌便聯同不少作家和文化人,到過文藝氣息較濃的台北書展,跟不少獨立出版社交流,獲益良多。
近幾年都到過台北書展的袁兆昌表示,今年特地多了跟台灣的出版社如洪範、行人出版社合作,在會場展廳與租用攤位舉辦多個與台灣作者交流的文化活動。既合作打通6個租用攤位,以機場場景的概念打造攤位,還舉辦本地與當地作家的對談活動,如周耀輝、洛楓的對談,以及方文山、鴻鴻、也斯談詩詞等,營造更多交流的機會。
交流推動文化
袁兆昌到過民辦的台北書展與官辦的本地書展,兩者相比,袁兆昌說前者較為開放,接受公開申請租用攤位,香港書展則需由學者、作家組成的顧問團挑選。「台北書展裡辦活動都有記者紀錄活動,宣傳上懂得用主題方式介紹,主動跟傳媒接觸,這跟香港書展很不同,作家的宣傳都得靠自己一手一腳包辦,主辦單位在文學方面較少主動做宣傳。」
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台北書展所定的方針和獎項,推動當地出版業以至文化藝術的發展。「前台北書展董事長林載爵特別關注獨立出版社,大會設一個個2米乘2米的攤位,以特別便宜的租金予以獨立出版社。台北書展設立獎項,如南方家園出版社便連續兩年奪得金蝶獎——台灣出版設計大獎。獎項成了行業指標,令當地出版的質素,超越一般的華文書籍,也是對這行業、創意的一種鼓勵。」
憑藉以往參展的經驗,袁兆昌在預算行程和支出上籌備半年時間,直言付出都是值得的,所得回報可說是讓當地人認識。「花費雖大,但發揮的作用可累積下來。經過深入交流,資源回報總會到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