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John Tusa爵士。
——文化與你系列
隨著西九文化區的發展藍圖逐步落實,各項大型基建如表演藝術場地、博物館等率先竣工,香港的文化藝術景象將會有重大改變,同時對藝術人才,特別是管理、行政方面的領導者可說相當迫切。英國文化協會跟香港大學「文化領航學程」合辦「領導變革——文化領袖」論壇,多位英國著名文化領袖,包括「Clore領袖培訓計劃」主席John Tusa爵士、紐卡素Northern Stage劇院總裁Erica Whyman、文化網站出版人John Newbigin、資深編舞家兼舞蹈家Fearghus O'Conchuir等,他們分享經驗及跟參加者討論,從管理、創作、身份認同、責任到成功,令大家更能明白文化領袖在劇變的環境創造文化新局面。
勇於面對問題
John Tusa爵士在1986-92及1995-2007年間分別擔任英國廣播公司全球服務總經理及倫敦巴比肯藝術中心的常務董事,親身領航過多番文化變革,「不同經驗告訴我有不同的解決方法,我曾面對很多次失敗,但幸運的是我能跨過失敗,身為領袖就是要面對失敗及風險,要成功就要建立自己的團隊。」
他身為英國廣播公司全球服務總經理時,一眼看到問題在於缺乏進步及應對世界變化的心,「幸好機構內已建立一種身份認同的文化,向心力很強,只差明確的發展方向。」他強調身份認同的重要,如果機構上下沒有共識,內部的不滿只會造成「逆流」(backwater)。「我所做的,是改革節目編排、預算及管理方式,結果就是在節目時數、觀眾人數、影響力、聲譽等方面都有提升。」而他在巴比肯藝術中心的情況很不同,內部混亂,未能建立營運理念,「我要轉換主要的管理人員及建立自己的班底,建立應有的身份認同感,還有改革節目等。」總結兩次經驗,John Tusa爵士得出的結論是:面對問題,不迴避挑戰。
尋找共識路上
之後的三位講者以親身的經驗出發,大談如何籌辦文化及藝術活動。John Newbigin就以Culture24發展成「全國的虛擬博物館」之路,來說明作為一個「領袖」,應如何對應社會的種種變遷,「這麼多年來,搞文化藝術的預算及聘請職員人數也沒有變,變的是成功及重要性而已。」從決定主要用家,到加入旅遊元素,再到推介晚間文化節目,他說由始至終,都是要尋找共有的理念及宗旨,「發展時要不斷地調校本身的目標和身份,制訂連貫的長遠策略,也要迅速應對新的機遇和威脅。」在金錢、時間及人當中,他認為人是最重要的。
紐卡素Northern Stage劇院總裁Erica Whyman分享劇院在這幾年「艱苦經營」仍能保持競爭能力,重點在於建立「共享文化」,內部上下都有共同的理念——明白大家的責任,從中建立互信。「曾有段時間遇上財務問題,那時我們開了一次會,將情況告訴所有同事知道,其中一位入職不久的同事立即說:What can we do?她不是問上級會做甚麼,而是她和其他同事能做甚麼。」
領袖於轉變時
Fearghus O'Conchuir認為在文化變革中,大型跨國公司可以比作大象,中小企業及獨立藝術家可以比作跳蚤,後者帶著資訊從一個地方跳到另一個地方,更具靈活性,亦可以「惹人厭」地去推動變革,讓前進中的大象改變方向。他放映一段自己的作品《Pick'n Mix: the Dance Selection》,令大家更明白藝術家是如何讓自己去跟社會連上關係,舞者在教堂中跳舞,正如他用自己的身體作為手段來「介入」社會,應對及領導文化機構以至整體社會的變革。
對於香港這個從來都以經濟為主導的地方,推動文化只是被視為無利可圖、清高、遠離群眾等,但時移世易,搞文化已是全球的大道理,但這條大道理落在香港,就顯得有些步伐未一致——那麼,究竟是香港要變,才有文化領袖出現,或是有文化領袖出現,香港的環境才會改變? ■ 文:阿卡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