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3月10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夢想與堅持 80後劇場人的苦樂心路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3-10]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紀舒參演香港演藝學院《深閨大宅》

 香港的劇場表演環境,不能不說是活躍蓬勃的,香港話劇團、中英劇團等較為知名的大型劇團平均每年都會出品5至6部舞台劇,康文署的精選文化節目中,每季度亦會通過「場地伙伴計劃」為多個劇團提供表演場地支持,使更多優秀劇目與觀眾見面。全年至終,人們只要願意走入劇場,都有多部舞台劇可供選擇。然而,在業績整體環境的和諧表象之下,卻少有人真正了解從事劇場演出的演員們的生存狀況。他們自然不似電影電視演員般享盡聲名榮寵,舞台劇工作本身亦不會帶來過多經濟收益。但又的確有這樣一批年輕的80後劇場人——他們出身演藝學院,畢業後決心投身劇場,他們努力上進,勤於研習表演技藝,但舞台劇演員的職業現實又會令風華正茂的他們感覺迷茫,迷茫之後,他們仍有夢想,他們仍在堅持。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賈選凝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從伴舞到真正喜歡表演藝術

 2005年中五畢業後入讀演藝學院的紀舒,自小在香港長大,卻因父母都是上海人,講得一口流利普通話,更因此得過朗誦比賽冠軍。但與劇場結緣的第一次演出,還是在入學後學校為華人戲劇節蒞臨香港所製作的《取西經》中擔任伴舞。話劇演出所帶來的新鮮感,使她萌生了想進一步探索這門表演藝術的興趣。

 「演話劇首先要了解自己,起初上課做表演練習時,自己做得不完美就會不開心,後來讀到第四年才開始開竅,不理條條框框,去做自己,反而能釋放出好的表演。」

 而與她一起就讀演藝學院的澳門女孩楊螢映,則是已在加拿大獲得主修舞台製作的藝術學士後,卻發現自己最鍾情的是幕前工作,故而前來香港專門修讀演藝學位。她表示:「入行前對自己就有信心,因為我能確定自己是真正愛這一行。」

想像跟現實總有落差

 去年5月,兩人正式畢業後,對未來戲途都有所憧憬,但成為一位正式劇場演員的浪漫想像,卻與現實狀況存有落差。「首先要有人來找你演戲。」兩人都未正式簽約劇團,而是零散接戲進行短期演出。楊螢映同時兼任電台主持人和廣告模特等多份兼職,紀舒亦需靠教中小學表演課程增加收入。「演員」這份職業雖是她們全情投入的「正職」,卻無法給予她們一種尋常「正職」所滿足的安穩生活。

 她們並無太多挑選角色的餘地,楊螢映說:「像春天實驗劇團面試我去做伴舞,本來我不太會跳舞,但接這個角色,逼我必須去花大量時間練舞。」

 而紀舒則時常要這樣度過一天——早上七點出門,隨當下排戲的劇團去做巡迴演出,之後拉著沉重的服裝道具箱去西環教書,夜裡再趕到旺角去排練。她戲稱自己常常這樣一個人「港島一日遊」,但當被問及是否太過辛苦,她的回答卻是:「只要進入排練的狀況,站在舞台上,就會感到自己在發光發熱。」

朝九晚五工作更辛苦

 通往夢想的途徑雖然艱辛,但她們異口同聲:「如果放棄演戲,真的去做一份朝九晚五工作,可能是件更辛苦的事。」兩人也都屬幸運,家中都無負擔壓力、且給予她們充分的空間去追尋自己所想,平均每月做不同兼職的收入也有1萬左右。「我們可以完全獨立養活自己。」無論是做台詞極少的配角,抑或辛苦輾轉排練,紀舒覺得「有角色做,便是enjoy,便帶來成功感。」,通過參與不同劇團演出,能和圈內一些學長學姐合作,也是極好的經歷。

 但是否真有撐不下去的時候?她表示:「去年9月份一度真想去找份普通工作,那時畢業已經好幾個月,卻沒有劇團邀請去演出,就很焦慮,恐懼時間就這樣過去,到了下個月、再下個月自己仍無事可做,很崩潰的時候會給同學打電話訴苦,同學安慰我說下個月、下個月就會好的。」一個月一個月就這樣過去,就在紀舒幾乎堅持不下去的時候,《我愛黑膠好年華》找到她,飾演其中一個主要角色。

 在這部充滿懷念80年代「好年華」情愫的話劇中,她投身於一個時空交錯的故事之中、更同年少時的「小小男友」偶遇並重修舊好。參演這部劇,給了她作為演員相對充分的發揮空間,於她的事業而言,亦是種嶄新轉機。「在香港演出結束後,4月份會去北京、上海和深圳巡迴演出。」做完這齣劇,她則將開始排演舞台劇《金鎖記》、飾演其中的「大奶奶」。即使不是守得雲開,也算是可見「月明」,功夫終不會負有心人。

 她們的可貴堅持,只為著年輕夢想的亮麗無畏。楊螢映堅定表示「想一世做stage。」儘管她許多演藝學院的同學都已轉行去做表演教職,或是徹底從事與表演無關的工作,而她的朋友們亦不理解已拿到後台製作學位的她,為何要從頭來過、過上四處奔波的劇場演員生活。但她堅定的眼神中則透出對舞台無限的深情。「電影、電視無法做到同觀眾全無距離的感情交流,但舞台可以。」

我們並非「玩」話劇

 「這個環境對香港舞台劇演員而言,不夠公平。」楊螢映表示,人心浮動的嘈雜劇場環境,導致許多人並不理解她們的舞台劇追求,而誤以為她們不過是在「玩」話劇。「我希望人們會認可我們的專業能力,劇場演員就和醫生、社工一樣,是一種專才。」業界整體表演質素的提升,亦有賴於人們首先該了解舞台劇演員並非都是業餘玩票,而的確有這些從演藝學院科班畢業後,並未選擇去全職拍廣告電影的一群人,執著地在這個行業中打拚,渴望通過舞台上的演技,與觀眾進行深入交流與對話。

 「香港觀眾會很重視娛樂行先,相比起來澳門的環境可能會稍好,純粹的藝術性生存空間更大些。」楊螢映表示:「像之前在澳門演出契訶夫的《櫻桃園》很受歡迎,但香港就很難接受這種先鋒實驗的劇目。」

 紀舒也表示,內地的劇場文化相比香港更為蓬勃而流行。「在上海前幾年開始,便可以見到很多話劇海報,而香港這幾年才開始百花齊放,facebook上出現各種新劇團的消息。」但劇團增多的同時,也帶來了作品質量參差不齊的問題。許多剛剛接觸舞台劇的觀眾,在沒有深入了解這門藝術的情況下,如果看到一些水平不夠優秀的劇目,亦會降低他們對劇場的認受度。

 對這些舞台演員而言,劇場相比電影、電視的最大吸引力是同觀眾的深度交互性,但表演本身,對演員的考驗則是相同的。楊螢映認為:「其實所有的表演藝術,歸根結底,都是要設想自己怎樣感動觀眾,舞台的特點決定了它對於肢體動作的要求更為嚴格。」而紀舒則認為,「劇場表演中,最令人享受的過程不是做大明星光芒萬丈、人人都關注你,而是一種前後台共同配合協作的努力成果。」至於是否會考慮轉型去做影視演員,她謙虛地說:「我自己的底尚未打好,做演員最重要的是首先完善自己的功底。」

走不完的舞台劇之路

 儘管這些80後劇場人的演藝心路負載了辛苦,卻也有全情投入的喜樂。紀舒表示,其實現在舞台的機會是在不斷增多,楊螢映也認為,雖然會面對困局、發展事業面臨種種挑戰,但仍可以進一步建立自己的發展方向。「走好自己的路,做好每一場演出」,這便是為了夢想與愛-她們的真摯心聲。

 同時,舞台劇也有其他表演藝術不可取代的優勢:「我們這個行業,與其他演員可能很不同,不見得50歲就要退休,更不是吃青春飯,60歲以上的演員在舞台上依舊有用武之地。」也許眼下的種種歷練都只是一個開始,她們未來的舞台生命是綿長的、不斷積累不斷豐厚的,這不能不說是愛上劇場、為之付出青春歲月的最好回贈。

相關新聞
夢想與堅持 80後劇場人的苦樂心路 (2011-03-10) (圖)
《我愛黑膠好年華》 (2011-03-10)
世界級畫廊「駐港」瞄準地域優勢 (2011-03-10) (圖)
de Sarthe Fine Art (2011-03-10)
跨產業「創」+「造」配對會 (2011-03-08)
創意設計融合生產模式 商機無限大 (2011-03-08) (圖)
傳統雜誌涉足電子出版 (2011-03-08) (圖)
滾滾電子浪潮 (2011-03-08) (圖)
獨樂不如眾樂 讓藝術品「升級」你的人生 (2011-03-05) (圖)
日本富山縣南礪市前衛7人展 (2011-03-05) (圖)
油尖旺地道民間特色大雜燴 (2011-03-05) (圖)
油尖旺區節閉幕日 (2011-03-05) (圖)
可曾記得人人為我 我為人人 (2011-03-05) (圖)
為香港創意「生態」把脈 死氣沉沉 VS 生機勃勃 (2011-03-03) (圖)
「香港:創意生態」展覽 (2011-03-03)
別樣物哀—大自然之美的脆弱 (2011-03-03) (圖)
「勿忘我」池田眾個展 (2011-03-03)
更正啟事 (2011-03-03)
先有Change,還是先有Leader? (2011-03-01) (圖)
文壇新獎:李聖華現代詩新人獎 (2011-03-01)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專題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