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家》劇照。
不知從何時開始,香港人就被批評是「人情如紙薄」,因為記得小時候看過一些「粵語長片」,聽過一句經典對白:「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原來,這句對白是出自《危樓春曉》(1953年),也是中聯電影公司的人倫理想。
中聯電影其實是香港歷史上重要的電影機構之一,他們的製作態度嚴謹,以藝術良心和關注社會民生為己任,很重視教化功能及作品質素,活躍時期雖然只有13年,卻奇蹟地改變了香港電影,在內容及形式上為粵語片帶來革新。
正值今年是香港電影資料館成立十周年,為配合第35屆香港國際電影節,資料館特別籌辦「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中聯電影」專題,透過放映、展覽、專書及講座,向中聯精神致敬。這次放映電影包括改編自巴金小說的《家》、《春》、《秋》及《人倫》;改編自外國名著及中國古典文學的《孤星血淚》、《春殘夢斷》、《大雷雨》、《水滸傳:智取生辰綱》等;家庭倫理片《苦海明燈》、《父與子》、《父母心》等;社會寫實作品《千萬人家》、《危樓春曉》、《金蘭姊妹》、《兒女債》、等;戲曲片《西廂記》、《寶蓮燈》等,還有戰爭片《烽火佳人》,以及類型片及懸疑片《奸情》、《香城兇影》等。
用電影改變社會劣風
其實,透過中聯的電影,我們可以從中認識當年香港的社會面貌。中聯在1952年成立,50年代正值香港電影經戰後重整、進入繁盛的時刻,市場上充滿優劣程度相差很大的產品,影片質素在業內和社會都引起爭論,而中聯就以攝製具教育意義和製作精良電影的理想,抗衡當時充滿怪力亂神、質素低劣的作品。中聯製作嚴謹,重視劇本,拍攝期比一般同期電影長,作品主題健康,反映社會現實,同時沒有因為商業考慮而埋沒了的藝術良心,務求令作品雅俗共賞,也表達從中國經外憂內患、五四風潮等蛻變而成的新時代倫理。
為配合影展放映,電影資料館展覽廳將在3月18日至5月29日舉行「中聯:我為人人的影藝精神」展覽,以我為人人、抗戰記憶、戲曲怡情、文學改編4個主題,透過精選圖片及電影選段,回顧中聯的電影成就,同時會出版新書《我為人人 中聯的時代印記》,又會舉行座談會,讓大家認識人人為我的精神。
真的不知道經過「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中聯電影」一系列專題活動過後,有多少人真的會反思自己有沒有在這個一切以商業及利益掛帥的香港社會中,改變成一個「薄情」之人。 ■文:阿卡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