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3月23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聲光透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高手過招 亞洲電影英雄會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3-23]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何月鳳

 電影是一種視聽藝術,無論是利用膠卷、錄像帶或數碼媒體,其實都是在「捕聲捉影」,再加上後期編輯製作的藝術作品。自電影誕生以來,為大家帶來層出不窮的娛樂,也養活了不少台前幕後的演員和攝製人員。 ■文:所羅門 圖片由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提供

 除了藝術創作、娛樂和工業外,電影其實亦是一種國際語言,透過光影訴說每個地區的故事。雖然大家未必能看聽懂對白,但每每能心領神會。隨著媒體發達,地球上每個角落的觀眾,每天都能透過看外片進行「對話」。近年,世界各地也紛紛舉辦電影節,邀請各地「高手」聚首一堂,高手過招,進行交流和配對。於3月21日在本港舉行的第五屆「亞洲電影大獎」,更抱著一個推動亞洲電影走向國際的重要使命。

 「亞洲電影大獎」(Asian Film Awards)由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主辦,香港電影發展基金及香港貿易發展局贊助,旨在表揚去年出色的亞洲電影作品,而且舉辦單位會邀請大批亞洲電影業界人士雲集香港。

口味跨文化 觀眾再主導

 負責「亞洲電影大獎」總監何月鳳女士表示,亞洲電影未來有很強的優勢。「首先,無論是中國、日本、韓國和泰國的觀眾都樂於欣賞彼此的電影作品,所以區內已有一定內需。此外,歐美地區亦開始對亞洲電影感興趣,亞洲的電影出口到有關地區的能力,也愈來愈高。」

 何月鳳是資深電影人,曾在本港及海外影視界擔當要職。近年,她洞察到亞洲和國際電影界出現了重大變化。當面對新變化、新環境,業界便要作出回應。「我早年在美國生活期間,歐美電影一直是主流,但近年對亞洲電影愈來愈感興趣。除了一些獨立影院,也愈來愈多院線播放亞洲電影。」傳統以來,觀眾欣賞甚麼電影都由發行商「決定」。當然,觀眾愛看甚麼,發行公司便買甚麼。似乎,我們的「口味」一直由他們「調校」,但近年情況已逐漸轉變。

 「以往,網民要下載電影預告,相信要花一晚時間。但現在,甚至快得可以一邊下載,一邊觀看。一晚,便可觀看數以十套的預告片了。」何月鳳表示,在先進科技協助下,觀眾(特別是年輕人)已主動搜尋海外電影觀看。當接觸海外作品機會大了,便培養出多元化的口味和訴求。「若大家有留意近年各地的作品,題材和攝製手法都開始多元化,不似是純本土的產物。就以近年大受歡迎的日本電影《禮儀師之奏鳴曲》說,極具日本文化特質的靜態作品,竟然也可以令不同地區的觀眾看得陶醉。」以往,很多香港觀眾看不明白韓國和泰國作品,對文化特色濃厚的作品都會感到抗拒。但近年,大家已能好好「享受」,所有陌生的文化特質都當作等閒事。這便說明,今時今日的跨文化作品,已能輕易讓不同觀眾帶來感受。但作為電影界,又怎樣回應呢?

以影會友 互相學習

 很多電影導演和攝製人員,離開校園後都甚少再有機會重返校園,還要每天顧及投資者的「策略」。早年,有批評指本港電影缺乏新意,但也不能不體恤業內人士的困難。電影是創意工業要做得好,絕對不能躲在房子內閉門造車,所以何月鳳表示,跨地區電影節是重新燃點業界人士「火花」的「藥引」。

 「電影大獎活動能讓各地區的業界人士暫時放下手上的工作,清心安樂的來到一個地方,聚首一堂一起看電影。一般的電影會,也能引發觀眾討論。何況,這是區內頂尖的專業人士。他們坐在一起看,一起討論,必定找到很多新點子。」何月鳳說,這是一個讓他們拓闊眼界、互相學習的平台,而有關學習更是具可持續性。「除了可以面對面,詢問行家們的專業意見外,還可以進行業務配對。一些演員或攝影師,在本土可能平平無奇。但在海外導演監製眼中,他們可能就是千里馬。」故此,電影節也是業界「選蟀」、進行商業配對的平台。

 當然,工作機會定能透過有關活動大大增加。但何月鳳表示,面對觀眾口味多元化、胃口大開的時代,業界人士最重要是建立友誼。「友誼是相當重要的,透過一起看片和交流,互相了解、取得認同和不認同,不斷吸收好東西,再按各自情況進行整合。這也是我們口號『Let’s Meet Here』(讓大家在這裡相聚)的精神!」本屆「亞洲電影大獎」,其中一套入選泰國作品《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便印證了友誼的重要。導演阿彼邦在泰國土生土長,長大後往美國進修工作。他相識滿天下,其作品既有荷里活水平的技術,又有泰國本土文化。而《波》對動盪社會的控訴,更是具普世價值。而另一套入選的中國作品《唐山大地震》,同樣除了富有強烈中國味道,技術和訊息也是具超越性的。對近日面對地震威脅的日本觀眾,更定能產生份外的感觸和共鳴。

 何月鳳熱愛電影,原來早年也曾有特別經歷。「每逢我往海外,必定會抽時間在當地影院看片。有次看片時,影院突然燈光全開,觀眾便在影院內跳舞。但不久關燈,大家又乖乖的安坐繼續欣賞。」她表示,不親身經歷過也不知道原來有人這樣子看電影。「看電影」在不同文化,便有不同的解釋。「有次我和外國朋友一起看《臥虎藏龍》,完場後他們竟然表示看得明白通透,並十分享受。當時我也很高興,因為親眼見證外國人能透過電影了解中國文化,並感到享受。」可見,電影的更高層次,就是讓人類超越文化、增進溝通和認識。

加拿大導演 展現中東故事

 跨文化作品是國際所趨。在歐美地區,這「方程式」已有優良、成熟的基礎。最近,由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主辦的「香港國際電影節」,其中一套作品《母親的告白》(Incendies)便可見一斑。

 《母親的告白》是加拿大導演丹尼斯維爾諾夫(Denis Villeneuve)執導,但拍的卻是中東黎巴嫩的故事。此片成功在第83屆奧斯卡金像獎入圍「最佳外語片」最後五強。電影是由黎巴嫩著名作家Wajdi Mouawad舞台劇《Scorched》改編而成,講述年輕兄妹追尋母親在故土的足跡,當中充斥愛恨和戰爭。

 女主角馬娜娃外表是個普通白領,和孖生子女珍妮及西門定居加拿大。離世後,她為兩人留下「古怪」遺囑。她表示,兩人必須把兩封預備好的信,送到他們素未謀面、遠在中東的父親和哥哥手上,否則便不許為她立起墓碑。在遺囑公證人幫助下,兩人便把母親的過去像玩砌圖般拼湊。憑著母親留下微薄線索,逐步挖掘出她無盡苦痛的前半生。原來,馬娜娃曾淪為階下囚十五年。兩人父親和哥哥的神秘身份,亦逐漸揭開。兩人赫然發現,令他們痛不欲生的驚人身世。

 片中很多中東地名都是虛構,大家大概能估到那是個長期處於內戰的地方。導演指,初次接觸加拿大籍瓦吉茂阿瓦德的劇作,一看便覺得是絕不簡單的作品。「我對這個劇本的第一印象,就好像初次欣賞《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一樣,整個人都被震懾住。我首次欣賞有關劇本的舞台劇時,劇本真的重重的擊在我的下巴上。」

 《母》的利害之處,就是把場景由安穩的加國,逐漸帶到不安穩的中東,最後又帶領觀眾返回加國。這等作品,並非單靠一個地區的攝製團隊便能拍得出。故此,亞洲電影業界人士若多交流、多合作,相信很快便能製作如《母》一般等高質素、具普世價值的跨文化作品。

相關新聞
高手過招 亞洲電影英雄會 (2011-03-23) (圖)
亞洲電影大獎 (2011-03-23) (圖)
影片資料:《母親的告白》 (2011-03-23) (圖)
銀幕短打:潘源良新作令人感慨良多 (2011-03-23) (圖)
視事追擊:《步步驚心》穿越成風 (2011-03-23) (圖)
《告白》 (2011-03-23) (圖)
《艋舺》 (2011-03-23) (圖)
為愛生存 複製人繾綣凡塵 (2011-03-16) (圖)
編輯導賞 (2011-03-16) (圖)
影片資料 (2011-03-16) (圖)
影音館:《傻密歐與茱麗葉》—最強囍事 (2011-03-16) (圖)
影碟別注:恐懼鬥室3D終極審判 (2011-03-16) (圖)
啟示錄:十個男人十個滾,偷香竊玉都有品? (2011-03-16) (圖)
波米叔叔奇遇記 前世看今生 (2011-03-09) (圖)
編輯導賞 (2011-03-09) (圖)
影片資料 (2011-03-09) (圖)
銀幕短打:甚麼才是電影節文化? (2011-03-09) (圖)
新碟上架:《社交網絡》Blu-ray (2011-03-09) (圖)
無名殺機 還我真身 (2011-03-02) (圖)
編輯導賞 (2011-03-02)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聲光透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