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3月24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南北直通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英4招收緊簽證 趕絕假留學真打工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3-24]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具有單對單及小組環節的面試班,既可針對學生個別需要,亦有助學生透過互動訓練表達能力。香港文匯報記者歐陽子瑩 攝

——料赴英升學人數年減25% 專家:對港生影響輕微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周婷)英國是國際留學「熱點」之一,但不少人濫用學生簽證,「求學為名,打工為實」。英國政府公布4招(見表)打擊有關情況,包括收緊對海外生的英語要求及攜眷安排、限制他們畢業後須從事年薪至少2萬英鎊的工作方可獲發工作簽證,以及針對專為海外生辦理簽證的「冒牌學校」,要求所有招收海外生的學校均要登記及取得認證。英國當局預期此舉將令留學生及家眷人數每年減少10萬人。升學專家則指,港生濫用簽證並不常見,相信這對港生赴英讀書的影響不大。

 英國內政大臣文翠珊日前宣布,將針對海外留學生的簽證安排推出新措施。據悉,英國每年發放的學生簽證逾30萬個,政府期望透過新措施,將每年發出簽證數量減少7萬至8萬(即減少約25%),連同學生家眷,估計將減少10萬人赴英。事實上,在英海外留學生人數於過去10年間大增3倍,去年單是港生長期留學當地者多達8千人。

海外收生必須登記

 英國駐香港總領事奚安竹昨在香港交代簽證的最新安排。他指新規定下,所有為留學生辦理學生簽證的學校須在2012年底前向有關當局登記,獲授予「Highly Trusted Sponsor Status」資格後,方可繼續招收海外學生。

 當局亦將提高對海外生的英語能力要求,以本科課程為例,入讀門檻由現時IELTS考獲4.5分上調至5.5分。不過,為了加強彈性,據悉英政府會允許院校個別評核學生的英語能力,稍遜者可在抵英後參加英語預備班,未必會「一刀切」趕絕英語能力未逮的留學生。

 奚安竹強調,措施主要是為了杜絕一眾私營的「冒牌學校」,有關學校為海外生辦理學生簽證,令有「企圖」的學生有機可乘,在英國非法從事全職工作,而英國移民局亦有權拒絕英語能力未達標的學生入境。

提高工作簽證要求

 英國邊境事務署國際組織部亞太區總裁宋正文表示,現行政策下,所有畢業留學生可留英工作2年,新措施將限制非歐盟地區的留學生畢業須從事年薪至少2萬英鎊(港幣約25萬元)的技術性工作,才能取得工作簽證。他指,以往的留英畢業生中,約5成人從事超市職員、車房技工等非技術性工作,「故新措施可令留英學生從事更有價值的工作」。

 此外,留學生攜眷安排亦將收緊,日後留學生必須為「postgraduate」(學士後)課程或以上的學生,方可攜眷赴英,修讀本科或以下程度課程的留學生不能攜眷。

 學友社總幹事列豪章認為,赴英升學的港生多數「一心去讀書」,相信濫用學生簽證的情況極輕微。他又指港生在ILETS考獲5.5分或以上成績並無難度,「一般英國院校均要求最低5.5分,部分較有名的甚至收到6分或以上;現時英政府只是將實際門檻化作最低要求,對港生影響不大」。

相關新聞
英4招收緊簽證 趕絕假留學真打工 (2011-03-24) (圖)
英國打擊濫用學生簽證新安排 (2011-03-24)
針對名校惡補 大增入讀機會 (2011-03-24) (圖)
城大「韓國周」展韓傳統婚禮 (2011-03-24) (圖)
深大百萬年薪全球招賢 (2011-03-24)
「發洩你的不滿」 (2011-03-24) (圖)
細說新語:從「秒殺」到「殺很大」 (2011-03-24)
數學建模助治癌 3城大內地生奪獎 (2011-03-22) (圖)
非本地生上限增 8大缺8229宿位 (2011-03-22) (圖)
南科大正式開學 管理章程待批覆 (2011-03-22) (圖)
3諾獎得主演講 賀浸大創研院成立 (2011-03-22)
跨境學童5年增逾6成 (2011-03-22) (圖)
內地升學秘笈:報讀內地大學 擇校選科均重要 (2011-03-22)
福島核危機未解 港生難赴日開學 (2011-03-17) (圖)
浸大新學年招百五內地生 (2011-03-17) (圖)
港青軍事夏令營 今屆多招15女生 (2011-03-17) (圖)
國際校「本地化」 4校港生逾五成 (2011-03-17)
國際學校本地生及非本地生人數 (2011-03-17) (圖)
風趣創新四字諧音詞 (2011-03-17)
研分金斷鐵鑽石刀 2理大學者獲獎 (2011-03-15)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南北直通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