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陳寶瑤)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劉吳惠蘭因患上結腸腫瘤而需要休養,有專科醫生估計,劉太的病情可能達第3期,需長時間接受化療,因而無法工作。有醫生則指,早期腸癌的康復率極高,無奈其病徵不明顯,到發現時已經是後期,故建議50歲人士,每10年應該檢查一次。
結直腸外科醫生朱建華解釋,腸癌分4期,第1期是癌細胞局限於大腸黏膜下層或肌肉;第2期的癌細胞已擴散至大腸壁外組織;第3期,癌細胞已入侵一個或以上淋巴結;第4期的癌細胞已擴散至肝臟或肺部。初期腸癌即指1、2期,若是1期,康復率達9成;若是2期,亦有7、8成康復率;1、2期的治療方法一般是以手術或微創切除腫瘤,手術後毋須服藥物或其他治療,康復時間較短。
康復率六七成
若癌症進入第3期,病人需要接受起碼半年的化學治療,患者身體會極度不適,出現沒精神、乏力、作悶、腹瀉等副作用,期間病人會無法集中精神,難以應付長時間工作,而且,若病人對治療的反應欠佳,可能需時更長的康復期。朱建華估計,劉吳惠蘭可能患第3期腸癌,「要預備長期作戰,所以乾脆辭職。」他表示,接受化療的病人有6、7成的康復率,5年內癌症無復發便算完全康復。
腸癌在香港的發病及死亡率高踞各類癌症的第二位,根據醫管局數字,本港08年有4,031新症,每10萬人約有57.8名患者,死亡人數達1,686人。患者的平均年齡在55歲,當中尤以男性居多。
涉高脂等飲食
香港浸信會醫院微創外科及大腸外科中心主任林貞華醫生指出,腸癌的成因仍然是未知之數,根據統計,腸癌與飲食習慣有關,高動物性脂肪、高蛋白質和低纖維的飲食習慣有可能增加患腸癌的危險。家族中若有人患過腸癌,得病的機會比普通人高出2至3倍。
林貞華表示,目前腸癌的治療方法以手術及化療為主,香港大學較早前進行本港首個癌細胞基因生物標記測試,找出腸癌患者基因變異情況,若無基因變異,使用標靶治療的效果較佳,港大為151名腸癌患者進行基因測試,當中100名、即三分之二沒有出現基因變異。其中49人接受標靶藥物和化療,成功將腫瘤縮小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