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譚靜雯)活化工廈措施已實施一年。截至上月底,發展局共接獲47宗改裝或重建舊工廈的申請,其中20宗已獲批,主要集中於觀塘、九龍灣、油塘及長沙灣,改作辦公室、食肆、酒店及住宅等用途,可釋出約8.2萬平方米的工業樓面面積作非工業用途。發展局表示,正就該措施進行中期檢討,並循多個方向了解改善空間,包括改裝後必須保留現有建築物結構框架的規定,是否過於嚴謹、工廈改裝過程中損失的樓面面積,能否在建築物內或外進行加建補償,但需設有上限,料最快今年下半年完成檢討。
2009/10年《施政報告》提出一籃子方案,為逾千幢舊工業大廈拆牆鬆綁,鼓勵業主重建或改裝舊工廈。發展局昨向立法會提交的文件顯示,截至上月底,地政總署接獲47宗活化工廈的申請,其中13宗整幢改裝及7宗重建申請已獲批。
釋出8.2萬平方米工業樓面面積
文件顯示,獲准整幢改裝的工廈大部分位於觀塘及九龍灣,改裝後的新用途包括辦公室、食肆、零售、服務行業及酒店,釋出8.2萬平方米的工業樓面面積;獲批重建的工廈則主要位於油塘、長沙灣及觀塘,日後將重建為住宅、商業及酒店用途。
同時,有3宗整幢改裝申請被拒,包括一宗申請改裝為酒店,但該大廈並非處於活化工廈措施指定的規劃地帶,另有2宗申請涉及更改現有建築物架構,以及增加樓宇高度或體積。
發展局:首批申請令人鼓舞
發展局發言人表示,全港有逾千幢符合活化資格的工廈,至今接獲47宗申請已是令人鼓舞的成績。發言人解釋,首批提出活化申請的主要來自單一業權的工廈,且措施推行只有一年,部分業主仍持觀望態度,另有工廈業權分散,要集齊業權需時;由於申請一經批准,需要於3年或5年時間內完成改裝或重建,故部分工廈業主需時處理現有租約。
發言人續稱,正就活化工廈措施進行中期檢討,並收集包括工廈業主、專業團體等的意見,初步意見認為可循多個範圍和方向考慮改善,包括改裝後必須保留現有建築物結構框架的規定,是否過於嚴謹;工廈改裝過程中損失的樓面面積,能否准許在建築物內或外加建作為補償,但需設補償上限,以及應否提供額外措施,鼓勵工廈改裝採用綠色建築設計和設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