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何凡 北京報道)中國累積過多外匯儲備,不僅嚴重削弱貨幣政策的自主性,其越來越大的沖銷成本也使貨幣當局力不從心。專家指出,若有相關制度予以保障,中國巨大的外匯儲備可以「反哺」國內市場,並將對「藏匯於民」起到極大推進作用。
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院長譚雅玲指出,在國際市場上,許多國家除購買美元、英鎊等貨幣進行外匯儲備配置之外,同時會購進石油等資源進行戰略要素儲備。這在當前國際大宗能源商品價格上漲、通脹嚴重的背景下,對穩定一國經濟起到重要作用。不過,中國因缺乏相關體制引導,無法直接使用外匯儲備購進能源類商品進行儲備。
譚雅玲表示,沒有相應的體制、結構、產品、市場配合引導,「讓中國巨額外匯儲備流動起來」的構想,只是空談。對於拓寬使用中國外匯儲備可行的渠道,她舉例稱,此前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在上市過程中,採取了不分拆資產,整體上市的方式,即是借助外匯儲備進行注資,從而很快達到上市標準。此經驗可推廣至更多的國企,乃至大量需資金扶持的中小型私營企業。
擺脫對沖操作模式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研究員張茉楠指出,須從根本上改變外匯儲備管理機制,阻斷外匯儲備通過外匯佔款渠道與貨幣供給的連帶關係。未來中國要有效控制流動性過剩,增強貨幣政策自主性,須擺脫治理成本日益加大的對沖操作模式,以解決內外失衡為主要著力點,從「藏匯於國」向「藏匯於民」的戰略轉變。
張茉楠建議,可構建完整的「走出去」外匯管理促進體系,由國家對外投資向民間對外投資轉變,多為「藏匯於民」創造條件,包括對外直接投資和購買國外股票、債券等金融產品,暢通民間外匯儲備投資的多元化渠道。她還表示,要建立起真正與國際接軌的外匯交易市場體制,引入多層次市場交易主體,豐富本、外幣交易幣種,提供規避外匯風險的對沖工具,增強外匯市場定價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