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4月26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遇上平面設計師 原來設計從不平面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4-26]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 Ken及其得獎「音樂潮洗」。

 一說到設計師,很多人都不期然會想到是平面設計師(graphic designer),或者因為平面設計一詞很早就出現,而且涵蓋面甚廣,從書刊、海報、標誌、包裝等,所以有人甚至以為設計就是指平面設計了。曾有一位香港設計界前輩跟筆者說,平面設計師是問題解決者,使用所謂的視覺語言、形式和慣例來深思題材,努力將題材呈現出來,並令其他人看得懂。因此,筆者找來三位平面設計師--許振邦、李立仁及陳曦成。他仨的專長在不同範疇,同樣屢獲本地及國際的獎項,而且曾在外國留學及工作,並對設計有著自己的想法。從他們三人的經驗,可說是進入設計世界的最佳入門:設計從來都不是平面的。  ■文:曾家輝 攝(部分):曾慶威

設計原因.從自身到社會

 「香港跟英國的環境很不同--香港工作時間很長,很趕,同時間要做幾個project。英國就較多時間,尤其會花時間去做前期工作。但我覺得在香港做一年,就好像在外國工作好幾年一樣,連外國人也驚訝,為甚麼你可以這麼快完成。」

 許振邦(Ken)03年在香港理工大學設計系畢業,主修視覺傳達,副修產品設計,畢業後投身廣告界,但他有出國進修,擴闊視野的想法,所以決定參加香港青年設計才俊大獎,並在06年贏得大獎,得到50萬贊助到英國Bucks New University讀廣告碩士。

 「除了讀書,我也到『神級』的Saatchi & Saatchi London廣告公司工作。真的讓我大開眼界,那是很國際級的公司,種種的體驗都令人大開眼界,他們的工作文化最叫人深刻,他們可以花三個月或以上的時間去構思一個項目,再用一年或以上的時間在final product上面。這一來是市場規模的不同,二來他們也很尊重設計行業,會給設計師時間及資源,這可說是在香港當設計師難以追求的東西。」

 筆者對Ken留下印象,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他得過很多獎。他在理大讀書時,曾和三位同學聯隊參加03年「理大萬威科技創業擂台陣」,贏取了金獎及鑽石創意大獎。當時他們的作品是就是汽水罐防蟲蓋。而這發明原本是一個畢業習作,當時他們要為一家面向外國市場的家品公司重新定位及提供新產品的設計概念,並構思出一系列有關兒童家居安全的產品,其中一個就是汽水罐防蟲蓋。

 他畢業後曾在智威湯遜、Oregon Scientific、DDB Worldwide等工作,到現在的TBWA,都是廣告公司。「當年較少人會同時選修視覺傳達及產品設計,大部分修讀設計的會選擇某個範疇發展,不會選修範疇以外的科目。我認為設計是不應分門別類,應學會在不同媒介上表達自己的意念。畢業後,我選擇了廣告,大學時學到的東西,也能同樣應用出來。」

 很多人以為廣告不過是客戶要甚麼,你便給甚麼,不過是代客戶執行而已,而且一切都是以「sell」為終極目標。「我認為廣告不等同於平面廣告而已,是混合不同設計範疇的創意,通過有效的傳播方式,才能提高設計的效果。」他以頭痛藥廣告為例,說只是做普通的平面廣告,人們不會留下深刻印象,他就將痛楚這種感覺加之於不同媒介的廣告上,令人們可以體會到痛楚。而剛讓他再獲得廣告獎的「Levi's音樂潮洗」更顛覆了傳統售賣服裝模式,倣造了美國傳統的自助洗衣房的模樣和形式,創立「音樂洗衣」的新概念,又特製倣洗衣粉的「含高濃度音樂因子的炸彈糖」,同時還開發了iPhone遊戲。

 筆者也對Ken有不同想法的,是他認為設計可以幫助人。「我希望可以透過設計去影響人,啟發人。雖然我是從事廣告業,你或者覺得很商業化,但我反而覺得沒有問題,或者可以設計推廣活動時,加入一些慈善成份,又或是小至一個令人會心微笑的廣告片,我也認為是很正面價值,對社會都有貢獻。」

設計過程.人生經驗的提升

 「我覺得設計也是一個過程,從你post一個idea出來,經過中間很多不同的步驟,到完成project,對設計師而言,是個持續學習及自我發掘的過程。」

 李立仁(Leo)曾是WE Communications Ltd的美術總監,曾參與設計《Hong Kong: Better by Design》及《Navigating Design: a Voyage of Discovery》兩本書的工作,先後獲得過03年度第15屆香港印刷大獎的出版金獎,以及04年度美國《HOW》雜誌的Perfect 10 Design Awards。他在05年獲得香港青年設計才俊大獎的IVE創研青年設計才俊大獎,之後在06年到丹麥哥本哈根市的品牌設計公司Kontrapunkt實習1年,回港後在08年成立了Matisse Design Ltd。

 「不過,在香港做設計,很多時候都是跟時間比賽,而不是質素,不但要快、靚,更要平。但對工作是有要求,在客戶要求之上,再給更多,而且也加入更多自己的成分。」

 Leo拿起《Navigating Design: a Voyage of Discovery》,書的creator是香港理工大學設計系助理教授Alice Lo,這書是有關21世紀的設計教育、有關成為設計師的方法、有關預備面對當今不停轉變的社會要求的跨界別技倆、有關設計思維及溝通……「我設計時也同樣是一個旅程一樣,我同樣在發現,在學習,從而希望這書會充滿個性。」

 「以往很多人都會將很多種的元素堆放在一起,就以為是設計,但這些年來,客戶愈來愈覺得太繁瑣,所以會選擇一些簡約的畫面來傳遞他們的產品,而我的風格也是簡約,把最重要的東西用最簡單的方式表達出來。而我找靈感時,會從很多不同的東西去吸收,從建築、繪畫等,沉澱消化後才拿來用。有時看起來可能很亂,但在混亂中又有著一個系統,經過精心設計,而且注重細節。」

 「除了書,我也有做雜誌,兩者很不同。對我來說,先要弄清楚的是做甚麼書或雜誌。做雜誌應該是有一個很清晰的平面設計系統,清楚地了解品牌的印象,而且是長期性,做到深入人心。在內容編排上,雜誌追求新穎,用的字體或者排版力求創新大膽。但書籍的設計也不再像過去那般墨守成規,愈來愈多作者希望他們的作品能作為一種收藏奉獻給讀者。」

 「現時自己的公司的規模還是很小,這就需要把設計放在首位考慮,我相信只有好的作品才能吸引到客戶。營運的確是件困難的事。當你在同一時間做兩項工作,在時間分配就上一定得精確,要把自己的概念清晰準確地傳遞給客戶。而且我們會盡量選擇一些回頭率比較高客戶,這樣在營運上可以放鬆些。現時主要客戶是大學領域,第二是政府部門,另外就是一些零售商店的VI設計。」

 「在創作的時候,我會想可不可以做一些跟平常不一樣的東西,有時會用逆向的思維方法,如光,一般人肯定會想到燈,但光是不是可以用其他的形容詞來表達呢?我希望設計可以跨越國家和觸動人,這是設計的最大樂趣。」

設計成果.用感覺造就分享

 陳曦成其實在06年才從理工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畢業,並贏得YIC青年設計才俊大獎,獲得獎學金到英國倫敦藝術大學坎伯韋藝術學院讀書籍藝術碩士學位,回港後推出了《英倫書藝之旅》,現時在一間出版社負責書籍設計。

 「很多人都以為書籍設計是平面設計,但當我們拿起一本書,我們不但可以感受到一本書的重量、大小,還有質感,都是很實在的,裡面不只是一張張的紙,從書皮,以至墨水,都是一種精神上的經驗,延伸至知覺上的體驗,這是一種實質的感受。對我而言,書是一種『入mood』的經歷,設計師就是替作家去重新演繹文字,令大家可以feel文字。」

 「在香港,很多人仍覺得書籍設計不過是排版而已,但在英國,很多人都會將書看成是藝術品。」陳曦成邊說邊翻動他之前設計的書,除了《英倫書藝之旅》,還有讀倫敦藝術大學時,他擔任設計總監的學生會雜誌《Less Common More Sense》,一紙一圖一文,都很吸引筆者的眼睛,對他而言,或許誠如在其blog中所言,書或者是一個承載著世間萬事萬物的空間,紙張表現的不只是時間,一片片的紙張組合起來,就成了一個容器,盛滿文字,以及背後所代表的智慧。

 「我才在這出版社工作兩個星期多。第一天上班,上司已叫我出layout,當時我還未決定新書書度,而且要一次過出兩本書。」

 「之前也有打過工,但這份可說是我碩士畢業後的第一份正式的工作。」陳曦成不時說自己的經驗很淺,但看過他的資料,發現除了曾贏過YIC青年設計才俊大獎,原來《Less Common More Sense》在08年底獲得Guardian Student Media Awards--Student Publication Design of the Year大獎。09年憑《英倫書藝之旅》成為「第二屆年輕作家創作比賽」的得獎作家,去年又以《月下獨酌》奪得德國Swatch Young Illustrators Award 2010-Book Art大獎。「我真的很enjoy做書籍設計,現在想累積更多經驗。」

 筆者在幾星期前,收到三聯推出的新書《黑白情懷》,這書精選了業餘攝影愛好者翟偉良40年來拍下的香港人物和場景,以黑白照片呈現,但赫然發現,原來設計這書的就是陳曦成。

 一般人還只會看到所謂設計的成果,但也是因為這成果--是書也好,是甚麼也好,叫人感動。

相關新聞
設計師與你系列(一) (圖)
遇上平面設計師 原來設計從不平面 (圖)
傳統創意 活潑傳給新生代 (圖)
「大頭佛寫書法」展覽
歷史與空間:官員「求雨」中的品格顯露 (圖)
心靈驛站:平安夜 (圖)
古典瞬間:書如智友 (圖)
詞話詩說:我們的胡士托
〈我們的胡士托〉
百家廊:粉紅絲帶 (圖)
翠袖乾坤:年輕人不識梅艷芳?
海闊天空:台灣隨意吃喝漫遊
琴台客聚:徐速?沒聽過 (圖)
杜亦有道:東都西移
思旋天地:「灰姑娘」
詩幻留形:中聯電影的倫理呼喚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