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智德
四月三日到香港電影資料館,看香港國際電影節選播的中聯電影《愛》及其續集,上下集共約四小時。該片是為中聯電影公司成立二周年紀念作,多位中聯導演參與編導,故事講述一艘遇險輪船上眾人的故事,有船上賣藥、尋親、遇險和眾人合力修理的當下故事,也有多人回憶前事的過去片段,主題涵蓋親情、婚姻、愛情、社會關懷以至更廣大的博愛,可說是中聯倫理電影的總綱。
親情、婚姻和愛情不難談論,當中的正確議題都很普遍,沒有人不知或會反對,難得的是中聯電影在一般人已知的倫理意識基礎上,更強調對於顯淺假象的揭露,基於重視階級平等、情義和公理,批判虛偽涼薄的態度;在此視野下所談論的「愛」即是屬於普遍主題,亦不覺得老生常談或陳義過高。事實上,影片具有催使觀眾自發追求更高價值的力量,即使微弱和一閃即逝,它仍作為現世罕見的倫理呼喚。
所以說觀看中聯電影更應總體地看,當看過《愛》及其續集,以此作為中聯倫理電影的總綱,便更能理解其他倫理主題影片如《父母心》、《金蘭姊妹》、《人倫》和《危樓春曉》等。《父母心》前文已談過,當再與《愛》和《金蘭姊妹》並觀,《父母心》馬師曾所演人物對教育的執著雖有點冥頑,卻從《愛》得見其對顯淺假象的戒心,其冥頑也就是其對顯淺假象的拒絕。
《父母心》所表達的也是一種男性思維主導的倫理,反觀《金蘭姊妹》,其女性角度彷彿是對中聯電影男性思維的調整,以見出中聯電影的倫理呼喚,確實博大執著而又包容,不啻為現世罕見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