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中國生產的成衣出口價低廉,勞動階層的薪金一直維持在偏低的水平。 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劉曉靜 北京報道)中國因長期向發達國家提供廉價初級製成品而被稱為「世界工廠」,此種經濟發展模式在給中國帶來外匯收入的同時,其弊端亦開始逐步顯現。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副研究員張茉楠日前發表文章指出,全球貿易之下,中國不斷向發達國家提供廉價生產要素和初級產品,相反則進口價格昂貴的工業製成品,中國因這種價格差,以及購買回報率極低的美債,每年約向美國提供200億美元(約1,600億元人民幣)的補貼。
目前,中國對原油、鐵礦石、氧化鋁、天然橡膠和鎳的進口依存度已經在40%至60%之間的高度,如此大的需求之下,中國在大宗商品價格方面卻嚴重缺乏話語權。文章指出,隨著大宗商品價格的不斷攀升,中國為此付出了更多外匯。
此外,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製造業相對落後,這就導致在全球貿易之下,發展中國家多以低廉的初級產品交換發達國家的高昂的工業製成品,形成了「進口高價格、出口低價格」的尷尬格局,而中美兩國互為貿易大國,這種尷尬的貿易局面更為突出。
外資在華投資收益率高
同時,發展中國家勞動力、資源等成本較低,與發達國家形成了巨大的生產要素價格差,這種價格差亦被金融資本視為紅利,在全球貿易下,儘管發展中國家通過國際資本流動獲得了貿易強勢,但其產生的利潤來源卻是價格體系扭曲的結果,發展中國家要素價格紅利亦倒貼了發達國家的國民福利。而從資本回報率分析,國際資本在1995—2005年間投資於新興國家的利潤回報率為15.3%,在中國的投資收益率更是長期維持在20%左右,這種高收益率很大程度上緣於勞動力價格長期扭曲,而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卻遠遠低於資本回報率的增長。
購美債僅獲偏低回報
文章進一步指出,作為發展中國家,國際金融市場籌措資金要被強加風險溢價,這種前提下,多數發展中國家則會把外匯儲備投向流動性高的美國國債。
現時中國外儲已逾3萬億美元,其在大量購買美債時卻只能獲得很低的回報率。文章據此估算稱,中國通過提供廉價商品和購買美國國債,每年約向美國提供200億美元的補貼。
此外,為招商引資,中國許多地方政府多以零租金等向外商提供土地,這意味著外國直接投資的大量流入是在土地資源價格存在大量扭曲的情況下發生的,而正是這種扭曲在某些行業和地區造成了外商直接投資的超常流入,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國以低價的中國製造出口全球,並通過貿易順差回流境內的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