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九龍皇帝」曾灶財逝世後,其真跡成為市民拍照的熱點。資料圖片
塗鴉內容五花八門,大部分呈現跨文化意向,以次文化(Subculture)為主要。所謂次文化者,一般學者指出,次文化是在正統文化以外或存在於正統文化的邊緣。美國學者甘斯(Herbert Gans)指出,次文化令大眾獲得符合自己意願及滿足的一種生活方式。次文化可透過不同的媒介取得,如文字、音樂及影像等。台灣學者曾智彥指出,次文化主要對應文化(Culture)而產生,在文化領域中,次文化被視為「副」及「次要」的性質。
妥協矛盾 發展兩極
英國學者科恩(Phil Cohen)則持獨特的見解,他認為次文化是兩種相互矛盾需求之間的妥協方案,其創造和表達有別於父輩文化的自發性和差異性的需求。科恩相信,次文化的潛在功能在於表達與父輩文化中依然隱藏或仍未解決的種種矛盾。次文化的發展過程呈現兩種結局,一是成為沒有生命的過去,甚至遭遺忘的東西,二是被收編(Incorporated)成為正統文化的一部分。
總括而言,學者對次文化的討論均見正負面的看法。正面者,指其有助了解社會邊緣階層,同時補足正統文化層無法負載的各種方面。負面者認為次文化一般較通俗甚至媚俗,欠缺優雅元素,難登大雅之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