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5月19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兩岸四地藝術家組合配對 1+1創作謀突破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5-19]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白小刺的作品《巨人》,隱喻了在中國城市化背景下,原本壯碩的社會能量在與體制的對抗中逐漸枯竭。

 「1+1」模式,香港俗稱「Crossover」,在時尚界和設計界這種合作式創作十分流行。但兩岸四地藝術界的交流則多局限於將作品集合於同一個展覽中,crossover更加少見。深圳何香凝美術館、香港藝術中心以及台北關渡美術館舉辦兩岸四地藝術交流計劃,讓四地14位參展藝術家和2組設計師共17位藝術家,進行兩人組合創作,將「交流」的過程與結果以藝術作品的形式呈現出來。

 這也是首度兩岸四地藝術家共同創作作品,經過數月磨合,當中既有和諧順暢的例子,如內地的劉俐蘊與香港的黃卓軒合作默契,其作品《介.乎.之.間》不僅融入各自的創作特色,亦充分體現對交流的思考。交流難以為繼的狀況也時有發生,來自內地的趙趙與台灣的單凱悌選擇分開完成展示各自作品,香港和內地設計師組合的配對中,甚至有一方最終選擇退出。這種別樣的交流創作,既展示了不同地區藝術家的特質,也為兩岸四地藝術家的交流邁出了新一步。展覽將於19日起在香港藝術中心展出。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望賢 實習記者 王悅、熊麗芳

 這次展覽作品集結成冊,僅一個「序」便反映四地不同的特點,台灣前言要用序以及館長的話加上館長簽名,香港習慣只用序,澳門的序後要放目錄。四地藝術家組合長達數月的交流,也成為觀察四地藝術家不同特點的窗口,讓人看到香港藝術家的貼近生活,台灣藝術家長於採用先鋒試驗技術抽象表達,內地藝術家傾向於宏大敘事,其中港澳台藝術家的合作性更強,而大陸藝術家則更為個人化。

適應群體創意 港台藝術家易合作

 港澳台地區藝術家的合作性從配對的過程就迅速展現出來,策展人馮博一注意到,港澳台藝術家之間很快達成了默契,尋找到「心儀」的異地合作夥伴,內地藝術家就顯得有些懈怠或不甚積極,甚至出現了白小刺和梁遠葦兩個都是大陸藝術家的「近親」組合。

 在來自香港的策展人梁展峰看來,港澳台藝術家較為習慣創意群體的產物,如電影的創作,哪怕最後一兩個人出名,但整件事依賴整個團隊完成。香港人在生活和工作上,也經常和別人溝通配合,所以藝術家很快適應合作的過程。典型的例子就是來自台灣的何明桂和澳門的蘇約翰。兩者都是比較個人化創作的藝術家,何明桂擅長於運用無知的詼諧感呈現生活異象複合媒材,而蘇約翰學的是建築,在各自都難以介入對方創作的情況下,兩人很快找了一種策略,通過對記憶的物象做出文字描述,然後讓對方根據這些描述進行自由創作。

 此外,香港藝術家喜歡跨媒介創作,如此次參與的藝術家魂遊既做行為藝術,又做攝影;黃卓軒讀建築,又做動畫,其整體作品更加多元化,往往也更易接受新事物。

作品主題宏大 內地藝術家傾向個人英雄

 在對黃卓軒和劉俐蘊這個組合的採訪中,不同於黃卓軒對香港社會的侃侃而談,內地藝術家劉俐蘊的關注點多在個人的體驗,作品中以輕飄飄的人偶像徵人在社會中的角色,這也是內地藝術家在四地中呈現出來的最大特點。

 策展人馮博一指出,內地藝術家比較高調、自我與大陸文化環境有著直接的關係。從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現代文化的主流一直是一種文化激進主義,主張「為人生而藝術」,雖然一度被官方異化為帶有政治權利的意識形態,但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前衛藝術仍以此為標榜,這使得內地藝術家往往帶有個人英雄主義色彩。

 梁展鋒則認為,內地的作品文化內容強,也傾向於宏大敘事,從大的文化內容上尋找啟發。如白小刺的作品《巨人》,雖講城市發展,但是會借用文化經典《小人國歷險記》,以巨人被綁代表龐大的社會力量的衰弱,隱喻了在中國城市化背景下,特別是近幾年以土地經濟涸澤而漁的經濟發展方式,原本壯碩的社會能量在與體制的對抗中逐漸枯竭。相比之下,港澳台藝術家的作品則顯得更為生活化,「從日常生活見到、體驗到的事情中尋找靈感,如魂遊和台灣藝術家陳志建用真空攝影機拍攝廣場,對象都是日常見到的事物,容易引起共鳴。」

1+1交流 效果是否>2?

 對於「1+1」模式,人們直觀的想法就是結果是否>2?馮博一認為,不同地域,乃至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都具有三種基本形態,包括交流順暢、愉快,相互妥協地尷尬,企圖交流而又難以交流。台灣行為藝術家單凱悌,赴北京和搭檔趙趙交流一行,反而使得兩人關係破裂,分室展出,也僅是呈現合作產生的多種不同結果的樣態。但這種交流讓彼此直接進入對方的生活以及創作過程中,創作理念的拓展、社會網絡的擴大、對異地文化的了解,對兩岸四地藝術家的影響更為深遠。

 黃卓軒在與劉俐蘊的合作中則重新審視了自己新近創作的作品。「原來都是直接地去表達直觀的社會事物,現在會思考如何抽離出來,更加留意它昇華的狀態。」最讓策展人們意外的是,通過香港搭檔許雅舒的介紹,台灣的姚仲涵成功跨出台灣在香港舉行了個人展覽。

相關新聞
兩岸四地藝術家組合配對 1+1創作謀突破 (2011-05-19) (圖)
籲政府設立交流專項基金 (2011-05-19) (圖)
香港社會的身份焦慮 (2011-05-19) (圖)
部分作品解讀 (2011-05-19)
「1+1」兩岸四地藝術交流計劃香港巡迴展覽 (2011-05-19)
子非魚 焉知查傳訥之樂 (2011-05-19) (圖)
「子非余,焉知余之樂」畫展 (2011-05-19)
創作人實踐靈感 轉化心思成事業 (2011-05-17) (圖)
著重玩味 開拓市場 (2011-05-17) (圖)
「B.Duck—All About Playful」展覽 (2011-05-17)
跨界創作 擴展版圖 (2011-05-17) (圖)
QOD x 文地 Pop-up Store (2011-05-17)
新資助出爐 助短片創作人海外「取經」 (2011-05-17) (圖)
設計師與你系列(三) (2011-05-14) (圖)
新媒體設計師創意建構新時代 (2011-05-14) (圖)
新工具給予新意義 (2011-05-14) (圖)
當代媒體記錄當代社會 (2011-05-14) (圖)
兩爺孫 在不斷發展的城市中種竹 (2011-05-14) (圖)
昔日即今日 傳統水墨在現代語境下煥發活力 (2011-05-12) (圖)
書法是「字」更是「畫」 (2011-05-12)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專題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