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5月19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部分作品解讀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5-19]     我要評論

1. 介.乎.之.間

黃卓軒(香港)+ 劉俐蘊(內地)

 「介乎」與「之間」不僅意味著地理的「間隔」,也是文化環境與個人境遇的「隔膜」;「懸空的人偶,由輕的外表,沉重的內在構成。」象徵著文化、政治的負累與沉重,而來自深圳、香港、台北三地的沙子在三地公共空間的巡展,不間斷地細細流沙隱喻出歷史與現實的流光碎影。

2. 記憶的轉譯──我最喜歡單獨空間

何明桂(台灣)+ 蘇約翰(澳門)

 何明桂和蘇約翰都是比較個人化創作的藝術家。他們選擇了一種彼此都能接受的交流策略,分別對五種記憶的物象做出文字描述,然後讓對方根據這些描述進行自由創作。例如蘇約翰描述了他早上醒過來突然看到蝴蝶在自己的枕頭上飛。何明桂就做了一個假的蝴蝶,並創造了一個動態的影相,重現當時他看到的景象。

 既互不干預創作又達成互動,這也不失為一種很好的策略性交流。

3. 廣場

陳志建(台灣)+魂遊(香港)

 金紫荊廣場,建於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自由廣場,紀念蔣中正遷都台北。這兩個地方對於當地都是具有時代性意義的地方。如今,兩地每天都迎接著熱情高漲的大陸遊客。

 針孔攝像,每一次快門記錄著廣場不同時段的某個部分,最終形成的環場圖,展示了廣場一天的景象,「迷走在/紀念那曾經一度的/或死而後生的榮譽地/統治的幽魂與觀光客遇著了」

相關新聞
兩岸四地藝術家組合配對 1+1創作謀突破 (2011-05-19) (圖)
籲政府設立交流專項基金 (2011-05-19) (圖)
香港社會的身份焦慮 (2011-05-19) (圖)
部分作品解讀 (2011-05-19)
「1+1」兩岸四地藝術交流計劃香港巡迴展覽 (2011-05-19)
子非魚 焉知查傳訥之樂 (2011-05-19) (圖)
「子非余,焉知余之樂」畫展 (2011-05-19)
創作人實踐靈感 轉化心思成事業 (2011-05-17) (圖)
著重玩味 開拓市場 (2011-05-17) (圖)
「B.Duck—All About Playful」展覽 (2011-05-17)
跨界創作 擴展版圖 (2011-05-17) (圖)
QOD x 文地 Pop-up Store (2011-05-17)
新資助出爐 助短片創作人海外「取經」 (2011-05-17) (圖)
設計師與你系列(三) (2011-05-14) (圖)
新媒體設計師創意建構新時代 (2011-05-14) (圖)
新工具給予新意義 (2011-05-14) (圖)
當代媒體記錄當代社會 (2011-05-14) (圖)
兩爺孫 在不斷發展的城市中種竹 (2011-05-14) (圖)
昔日即今日 傳統水墨在現代語境下煥發活力 (2011-05-12) (圖)
書法是「字」更是「畫」 (2011-05-12)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專題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