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5月28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果腹以外的文化體驗 從Fusion菜吃出香港融合文化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5-28]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茶餐廳可說是本地fusion菜的雛形。

 香港向來是個中西文化融合的地方——無論是內地各處的人在不同時期來港定居,或是經過香港到其他地方,都把不同地方的中國文化帶到香港,加上以往在港英政府的統治下,即使在1997年後回歸中國,不同地方的文化不間斷地滲入到香港這片土地上,文化上的融合一直沒有停止過。

 有說:你吃的是甚麼,就代表你是甚麼人,但我們可否從香港人吃的「香港菜」中,找出香港人究竟是怎樣的呢?因此,我們就用近年在香港十分流行的「融合菜」(fusion cuisine,香港人一般稱之為fusion菜)為例子,加上堪稱本港融合菜的代表──私房菜「囍宴」掌舵人余健志 (Jacky Yu)的分享,希望能讓大家更認識香港的「融合」文化。  ■文:曾家輝 圖:資料圖片、網上圖片

 說到「香港菜」,究竟香港有沒有所謂的傳統菜色?甚麼食物能夠反映香港的本土飲食特色及文化?街頭小吃是否能夠代表香港飲食文化及歷史文化的菜式?

 若是逐一探討,其實絲襪奶茶據說也是受到英國人的下午茶(afternoon tea)文化影響,後來成為茶餐廳的主要飲料,而蛋撻也源於英國飲食文化,英國人在中世紀時已用奶品、糖、蛋及不同香料,製造類似蛋撻的食品,而1399年,英格蘭國王亨利四世的一次宴會中便有食用蛋撻的記載,而香港茶餐廳在1950年代已製作蛋撻……可以說,街頭小吃未必是香港菜,而「fusion菜」才是「香港菜」。

 近年本港飲食業流行fusion菜色,不少傳統食物也因為市場趨勢和生活模式而變身,商人為了吸引顧客,推陳出新,把地道食品及傳統美食糅合外來文化元素,做出各種「crossover食物」,如月餅不再局限只有蛋黃或蓮蓉餡,除了近年冒起的冰皮月餅,餡料更有朱古力、芝士、雪糕等,甚至有結合中日飲食文化融合的fusion,推出朱古力金栗、青森蘋果、十勝紅豆金栗等日式月餅,多不勝數。

在Fusion菜前的茶餐廳

 其實,在香港人的飲食文化發展中也出現過「東西交匯」的例子,或者算是一個類似fusion菜的飲食習慣,就是茶餐廳。香港曾是英國殖民地,英國人習慣享用下午茶,香港本土的勞動階層漸漸沿襲這種習慣,「茶餐廳」應運而生,勞動階層收入上升後,外出用膳漸多,茶餐廳是迎合這批食客的配對選擇。

 早年香港只有高級餐廳,提供西式食物,收費昂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香港人受西式飲食風俗影響,冰室遂相繼興起,提供廉價的仿西式食物,當時主要提供咖啡、奶茶、紅豆冰等飲品,配以三文治、奶油多士等小食,部分更設有麵包工場,自製新鮮西式麵包、糕餅。茶餐廳可說是從西式餐廳蛻變出來的平民版餐廳,用料及價格都是為一般市民而設,使平民也可以有一嚐貴價西餐的機會,形式是西式,但內涵是港式。因此,茶餐廳裡面提供的食物不可以看成嚴格的fusion菜,而是仿西式食物,再加上一些港式食物。不過,茶餐廳的確很有香港本土特色和社會意義。

 另一種類似fusion菜就是「鴛鴦」。鴛鴦最先是街頭大牌檔的日常飲品,由咖啡與茶混合而成。咖啡當然來自外國,可是這茶也已經不純粹是中國茶,中國也許是最先喝茶的國家,但茶在東西文化的交流下傳到英國,結果是英式化的奶茶,又再經民間轉化而變成香港特色。

從Fusion菜到Fusion文化

 對於fusion菜,被業界視為近年fusion菜及私房菜的代表人物余健志認為,fusion菜是將不同地方的飲食文化特色的元素,經過廚師有心思地選擇及配合,才煮出來的美食。在這個篩選過程中,是有本體,即是當地的飲食文化,所以同樣是fusion菜式,加州的fusion菜式,並不等於香港的fusion菜式,因為兩地的本土飲食文化不同,人們的飲水習慣及喜惡也不同,而且各地廚師能夠吸收的外地飲食文化也不同.可以取得的外國食材也不一樣。

 正因如此,fusion菜體現了打破疆界及重新開拓的特性。如在香港,由於中西文化的融合,飲食習慣也因而改善。除了原本各個正宗/傳統的菜系之外,也出現吸收飲食文化的精粹而融合出來的飲食文化,而這種fusion菜是融合了中西文化,重新自我建立的一種文化。或許,正如余健志所言:「有些人以為乾炒牛肉意大利粉就是中意兩國的fusion菜,隨便把不同的食材混合起就算是fusion菜,真的很可笑。fusion菜不是隨便把不同的食材混合起來,而是把不同地方的食材及煮法的元素結合一起,創作出另一個層次,講求和諧匹配,互相融合——到了一個新的層次,而不是原本的層次。」

 「其實香港人的飲食習慣很早已有fusion成分,街頭小吃咖喱魚蛋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傳統上,中國人並不吃咖喱,將東南亞的咖喱與魚蛋同煮,卻收到了意外的效果,這麼多年來都受到香港人的歡迎。」

 「我的菜式主要是以中菜為基礎,加入其他方菜式的元素,如泰國、日本及西方用料及烹調元素,將傳統推陳出新,迎合港人口味。飲食應該世界大同,而且是味道決定一切。好的fusion菜是將不同國家的食材或烹飪方法和諧匹配,這樣才是互相融合。」例如他的撚手菜口水雞,原是傳統四川冷盤菜式,但他加入了上海粉皮、皮蛋,再用新加坡海南雞的做法炮製,並把雞肉撕成絲,配合自行改良的醬汁,將這道菜改良成一碟創新精緻的新菜式。「我認為要不斷創新,因為社會發展不會停下來,飲食文化也是不斷發展。我會常到不同地方旅行,吸收新知識。」

與全球化的關係

 不過,從fusion菜的出現可以反映出一個全球化的現象,美國學者Tyler Cowen認為「Creative Destruction」是文化全球化的主要趨勢,他認為若是從世界不同文化之間的分別來看,大概會因為文化交流的影響而導致相互之間有不同程度會下降,即是不同文化之間會變得相似,但他認為文化多元性在任何單一文化圈之中都會有所提高。就是說在一個國家之內,有很多元的文化元素可供個人選擇。

 對人類而言,是一個進步演變的過程。由於全球化的關係,令大家可以品嚐到來自世界不同地方的特色食物,尤其是在一些大城市,如紐約、香港、新加坡等,更是集世界各地食品於其中,所以fusion菜也應運而生,也是文化交流的例子。

 以全球化作為fusion菜的出現及形成的其中一個主要因素,也可以用來釐定是否fusion菜之用。在19世紀鴉片戰爭敗落後,中國把香港割讓給英國,成為英國的殖民地,無疑令香港在中國人聚居的城市中發展了一個西化的身份,這在某程度上說,就是香港西化的開始,而香港的飲食文化也隨之而改變。

 其一是由於內地移民的影響,除了中國不同地方的菜系進入香港,就算是廣東菜,也吸收了同是廣東的客家菜及潮州菜,所以香港有潮州「打冷」,以及客家圍村菜。除了帶來方言及生活習俗,內地移民也將他們的菜餚一併帶來香港。當然,南來的菜式亦因應本地的物產氣候,而作出種種磋商調整。元朗的圍村菜,善用本地的絲苗米、魚塘的烏頭魚、本地的蝦醬頭抽魚露、為在水田工作而煮的麥米粥。正如一代一代的作家南來,也逐漸調整適應去認應本地生活與文化。

 其二是西方文化的入侵。由於成為了英國殖民地,西餐也因而在香港流行起來,但也並非原封不動地就照搬過來。戰後在香港流行的西餐,稱為「豉油西餐」,在戰後發揚光大,這其實基本上是西餐的做法,但為了配合中國人的口味,所以用中國式的調味。

Fusion菜並非亂來

 不過,這些都不能算是fusion菜,因為它們只是隨人而來了,是客家菜也好,是潮州菜也好,是北方菜也好,是西餐也好,它們其實都保留了原本的內容,充其量只是改變食材——改用能在香港找到的材料。

 台灣學者廖炳惠在其《吃的後現代》把飲食文化分成四個時期:前現代(飲食基本上是與神共享,利用飲食與天地萬物形成交往,得到保祐);早期現代(東西方人類進入早期現代化後,分類出廚房及用膳空間,以及公私的特定空間,而且地域性食物風格漸形成);現代時期(飲食方式呈現標準化的現象,強調中產階級塑造出來的文明過程);後現代時期(吃者是多元多變,從強調同一至差異,亦強調溝通,主張打破疆界de-territorialization,也主張重新開拓疆界re-territorialization)。廖炳惠指,全球化令飲食文化的變化隱含幾個特點,其中一個是互動交流,即不同種族的飲食方式及食材運用均見互動影響及互相調配。另一個是純粹性:在不同與共融之中,也能追求或努力維持食譜的純粹性。

 在全球化之下,所有地方都可以是食材生產者,也可以是食材消費者,而且是多向的,只要是有市場需要,就可以各不同地方輸出,也可以從不同地方輸入,飲食文化也是如此多向性及同步性--所以香港一年四季都可以找到以前被認為是所謂的時令食物,現在已沒有甚麼時令不時令的了,這一來是因為生產地已遍及全球各地,很少只在單一地方生產的了,加上生產、處理及運輸技術的進步——飲食文化也因為種種硬件的改變而改變。

Fusion菜突顯文化互滲

 另外,學者Marwan M. Kraidy指出,文化全球化是一種不同文化的形式及內涵的雜化過程。因此,後現代的飲食文化本身是一種「混雜」(hybridity)過程,而香港飲食文化的特色是東西方文化的交融所在,同時顯現出香港本土的特色。

 有兩種小吃反映出這種混雜性。麵食原來是中國的傳統食糧,但加入日式即食元素後,就會變成本港其中一種日常食品——公仔即食麵。炒也是中國常用煮食方法之一,但如果將炒和即食麵加在一起,就會成為現時茶餐廳其中一款代表作——炒公仔麵。炒公仔麵即有不同飲食文化的特色,包括中國及日本,更是香港特有的社會產物,正是一種「混雜」飲食例子。

 另一個例子就是台式茶飲。早年台式茶飲以珍珠奶茶為主題在香港打出名堂,引起一陣熱潮,據知珍珠奶茶在上世紀90年代起興於台中地區,以奶茶配珍珠,近年再在港引起熱潮,但這次重臨跟上次有很大的分別,除了仍是以茶為主體之外,配上的不再只是珍珠,還有布丁、紅豆等,而且有些茶坊打正日式及韓式風味,如日本紅豆、韓國柚子蜜等,又或是西方口味,如英格蘭鮮奶茶、美式咖啡等。因此,台式茶飲是以混雜了不同地方的飲食文化,也不盡台式的了。

相關新聞
果腹以外的文化體驗 從Fusion菜吃出香港融合文化 (2011-05-28) (圖)
小結:融合的香港文化 (2011-05-28) (圖)
承嶺南畫藝 何鳳蓮感悟自然展佳作 (2011-05-28) (圖)
《二十四番花信風.桐花》 (2011-05-28) (圖)
《黃龍古寺》 (2011-05-28) (圖)
縈迴心印 — 何鳳蓮作品展 (2011-05-28)
果腹以外的文化體驗 從Fusion菜吃出香港融合文化 (2011-05-28) (圖)
小結:融合的香港文化 (2011-05-28) (圖)
承嶺南畫藝 何鳳蓮感悟自然展佳作 (2011-05-28) (圖)
《二十四番花信風.桐花》 (2011-05-28) (圖)
《黃龍古寺》 (2011-05-28) (圖)
縈迴心印 — 何鳳蓮作品展 (2011-05-28)
迎接「竹的時代」 (2011-05-26) (圖)
竹製傢俬 (2011-05-26) (圖)
竹炭 (2011-05-26) (圖)
內地新銳藝術品綻放香港國際藝術展 (2011-05-26) (圖)
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登陸ART HK (2011-05-26) (圖)
心病還需音樂醫 災區心理康復服務的啟示 (2011-05-24) (圖)
藝術教育有「心」法 (2011-05-24) (圖)
保與不保? 活化不活? (2011-05-21)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專題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