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香港工業總會竹業委員會主席譚天放
當森林遭過度砍伐、全球暖化問題迫在眉睫,尋找新的節能環保原料,日益成為人們最關注的問題之一。而竹子這種我們一直以來並未有足夠重視的物料,其價值也漸漸被認識。內地在這方面領先香港一籌,建材、家居、食品和日常用品,漸漸地以竹材作為原料、以竹子為基礎的產業都在穩步上揚。香港工業總會竹業委員會,協同國際竹藤組織,日前也開始在港舉辦研討會,共同探索竹子在本土落地生根的可能性。竹子不但擁有環保、抗拉強度高、對溫度濕度變化穩定性高、不易燃、成本低等優點,對環保及解決地球暖化問題也有正面作用。今次便讓我們走訪幾位資深竹業專家,深入了解竹子的特點、其可預期的經濟價值及相關貿易行業的發展,做好迎接「竹的時代」之準備。 ■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賈選凝
「捲竹重來」
竹子對於中國人而言,是格外的親切。作為食品的竹,我們早已不陌生,大熊貓懷中永遠會抱緊竹子,啃得津津有味,竹筍也是美容減肥不可多得的佳品。而作為一種傳統物料,竹在中國文化中更有其獨特地位。現今的環保時代趨勢下,竹子大有「捲竹重來」之勢,國際竹藤組織貿易發展項目總監Jolanda便指出,竹行業的發展正在逐步扮演環球經貿交往中的重要角色。
「在中國內地,已經有很多中小企業認識到竹的價值。」香港雖然尚未起步,卻也有其潛在的需求,環保需求便首當其中。國際竹藤組織高級項目主任傅金和認為,竹的存活特性決定了它可以在多山的香港,發揮保持水土不致流失的優勢。「竹子就像海綿,種植竹可以減緩滑坡、泥石流等災害的發生頻率。」而全球氣候變暖之下,竹也可以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生態旅遊是內地早已在開展的重要環保產業,竹子的低成本、靚麗外觀,使它十分契合生態遊的理念——小到有機食品,大到對地表的保育。「捲竹重來」雖看似是新潮話題,事實上國際竹藤組織早已在許多亞非拉成員國中普及種植竹子、輔助推動當地經濟。
Jolanda認為,窮人更能從竹產業這種新型經濟行為中,獲得包括就業機會等諸多受益。竹子作為樹木的最好替代品,價值不可限量,且又是許多國家十分豐沛的現有資源,因而竹藤組織一直致力尋找合適的方式,令竹子進入更多地區的工業體系。香港此前對竹的認知接近一片空白,但創新意念永遠能在本土找到適合自身的位置,故而香港是亞洲區亟待開拓的一片「竹業」陣地。
竹是產業亦是文化
竹子介於樹木與農作物之間,且3至4年為一個成長周期,回報率較快。分布性廣、適應性強的特點也為竹產業在港孕育生機提供了先決條件。香港雖非製造業中心、難以大面積生產竹類製品,但有吸引國際投資的先天優勢,作為一處絕好經貿平台,香港若發展竹經濟便絕不限於區內,而是貫通四海、結連發達國家的投資取向。
傅金和指出:「雖然本土勞力較少,但竹卻可以作為景觀,經由香港走向世界,在其他國家投辦工廠。」而香港的溫度與濕潤氣候也適合竹的生長。
Jolanda認為:「在港發展竹業,不只可以注入新的idea、為城市規劃添注新鮮可能,且可刷新作為一種傳統中國物料的竹,在西方的認受度。」香港可作為一個範例,以中西合璧的思路去發展竹之路、革新竹的經濟效能。
香港在內地竹市場的衝擊之下,可以巧妙利用風投等方式,將這盤產業化為源頭活水。內地所欠缺的成熟貿易網絡,恰恰可以在香港被建構得枝繁葉茂。而內地許多從事竹子生意的中小企業貸款融資困難的問題,在本土也會迎刃而解。食品業、竹製傢具、甚至是酒店業,一切使用木材與竹炭的空間都可以讓竹派上用場。而更深一步去理解,竹更可以成為一種文化標誌。單以文房器具為例,用竹做的宣紙會更有耐性,毛筆也完全可以用竹來造。
傅金和指出:「古代的竹簡如今人們雖已摒棄,但絲竹樂器這類十足古風之物,卻仍留在我們的生活中。」文化觀念可以見微知著,從這些細小符號中滲透出來。竹文化的美妙在於它不是高標的空洞概念,而是一種生活文化、審美中的細節滲透。竹可以落身於山中,也可以棲息於桌上的盆栽中,單是目睹它,已是一種文化味道。
一場竹的工業革命
香港工業總會竹業委員會主席譚天放認為,竹對香港的價值是巨大的,相當於來一場新的工業革命。「儘管文明長河歷經6000餘年,但竹作為我們中國最根本的一種文化遺產,卻未受到重視。」他表示:「竹子在傳統觀念中代表貧賤,像與竹緊密相連的蘇東坡,就是封建時代清高窮苦的標誌。」如何在新時代語境下賦予竹子令人們重新理解的意涵,是他這種愛竹、懂竹的人們的最高期望。
歐洲工業文明的現代化進程中,從無竹子的蹤影,而他們對於木材的過度砍伐,卻已令本佔全球四分之一的森林,如今連3%都不到。此時的中國,恰恰是能以傳統資源發揮效力之時。「如果我們國人能多種植竹,它具吸收二氧化碳的功能,就會減緩一些全球暖化帶來的大氣層流失。」單是環保層面的價值,就已值得本土重拾認知。
譚天放笑稱,香港對竹的理解,仍停留在幼兒園水平。「香港有個竹園,可裡面卻一根竹子都無。」他認為人們的無知導致了市場上出現大量的資源浪費。人們慣於用木材,而完全未意識到竹子比木材性價比更高、更經濟實惠。「我本人都是60歲才懂得竹材的巨大價值。」
竹業發展並不存在技術性問題,不論空間大小,竹都可以茂盛地兀自成長,且不像花草的壽命之短,竹放上百年也一樣宛若風中勁節。從經濟角度而言,竹的低成本和高回報已足以帶動起一場本土工業革命,天性中節省空間的優勢也像是為香港量身定做的一道增值元素。「竹的時代」之到來已是必然,而我們則可以提前與這種溫婉的植物培養一些親和,理解它的好、懂得合理利用它,想必它將會在貿易與文化的雙重層面為我們熱愛的這片土地增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