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法國藝術節的音樂環節有多個節目,本文集中談5月23日莎朗.貝扎莉與香港城市室樂團之《笛韻悠揚》。
既然是推動法國文化之音樂節目,不止獨奏家,指揮也是法籍的尚.托勞,他是香港城市室樂團於08年委任的首席指揮。節目方面包括獨奏家演出佛端的〈E小調長笛幻想曲,作品79〉、古諾的〈長笛小協奏曲〉及莫扎特的〈D大調第二長笛協奏曲〉三首長笛曲目;樂團演奏則有韓爾的〈比亞翠絲.德斯特的舞會〉及德布西的〈小組曲〉。除了莫扎特,其餘均是法國作曲家,節目編排亦很貼題旨。
長笛是一件靈巧多變的樂器,快慢動靜高低皆宜,音色低音溫暖、中音甜美、高音光亮又有穿透力,很適合表現不同的性格與情緒。不過長笛並不易學,因它是無簧管樂樂器,不需要簧片的顫動來發聲,要奏得好全靠嘴唇的形態和嘴唇的細微控制,能否掌握循環呼吸法是成功之要訣。
莎朗的演出充滿自信亦甚有台風。第一首〈D大調第二長笛協奏曲〉快板中樂句的輕盈和行板的秀麗都展示出她扎實的技巧,不過尾段快板中由低一下爬上高音的演奏略見偏差,這同樣出現在〈E小調長笛幻想曲〉中,不過小行板奏來悠揚悅耳。古諾的〈長笛小協奏曲〉雖短,顯然比前兩首曲掌握得更理想。由低音直轉高音一揮而就。不過其表現最出色部分不是主曲目,而是encore所奏的兩段獨奏曲,充分表現她的靈活技巧和呼吸法,展現出長笛迷人的音色。不知是因為環境因素,還是那純金打造的專用長笛,在3首主曲中反而欠了長笛應有的亮度,與樂隊齊奏時音階總顯得少了一點色彩。
樂團方面,開場包含7個段落的〈比亞翠絲.德斯特的舞會〉未算精美,有點像熱身,樂團的齊整和豐滿的樂組在最後的〈小組曲〉才發揮出來。由樂團長笛吹出飄忽的旋律開始,弦樂、木管、英國管、巴松管及敲擊樂陸續出現。在泛舟-行列-小步舞曲-芭蕾四個短小樂章中,表現出樂隊的能力,快慢輕重中閃耀出室樂可締造出的能量。
香港城市室樂團由雙簧管演奏家黍燕欣(Leanne Nicholls)創立。成員來自世界各地而現居香港或亞洲地區,每年均與本地及知名藝術家舉行套票音樂會系列。從本個樂季看,樂團主辦的一系列節目都有很強的主題和創意。4月上旬有俄羅斯科學家里安.特雷門的《特雷門電子琴演奏會》,並由他的姪孫女兼學生莉迪亞.嘉芬娜演出;同月還有在聖約翰座堂演出之《Requirem》;3月的《愛爾蘭之風》 除有愛爾蘭作曲家及風笛手戴維.史畢連的表演,更有愛爾蘭民歌手及世界冠軍愛爾蘭舞蹈家同場演出。6月初續有《法國情懷》,把路易十四的宮廷舞蹈和音樂帶進中環的梅夫人婦女會。除節目外,演出的場地從音樂廳擴展到教室或國際學校等,甚有新意,由此來看,香港城市室樂團可能是本港最勇於發掘新場地的音樂團體。 ■文:鄧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