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吳曠年和Mina與韓國客商談提貨價格。香港文匯報實習記者李叢書 攝
51歲的吳曠年在2003年SARS肆虐時北上廣州,開拓自創兒童服裝品牌「米娜」的內地市場。他和太太Mina都是健談風趣的人,所到之處笑語不斷。當香港文匯報記者問及經營心得時,他卻一反常態繃住笑容,把「三講」說得擲地有聲,「我們做香港童裝品牌,就是講信用、講質量、講服務!」
太座洋名 註冊童裝品牌
未成為一名商人前,吳曠年曾是中學的音樂教師,精通多種樂器,他身上攜帶的「幽默樂觀因子」,也許就和當年習得的音樂修為有關。涉足童裝業後,吳曠年認識了太太Mina,以她的名字註冊了「香港米娜童裝」,並把服裝設計的所有事務都交由她打理。對Mina與生俱來的設計天賦,他不諱言地對記者說,「她並非科班出身,卻對流行趨勢、視覺造型有著天生的敏感和直覺。我們的服裝款型經由她設計,一上市基本都會被搶購一空。」
得賢內助若此,一雙精乖生性的兒女又各自赴洋留學,毋須操心。吳曠年夫婦沒有後顧之憂,童裝生意開展得順風順水,並於2003年奔赴內地市場大展拳腳。
行業標桿 廣派力壓杭派
其時,廣州整個童裝市場一片委頓,企業零散不成規模。吳曠年告訴記者,「當時人生地不熟,我們很迷茫。幸好有關職能部門、(店舖場地的)業主給予我們支持和關心,為雙方都帶來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誠然,吳曠年所帶來的「港式」資本運作、營銷手段、品牌策劃在當時行業內幾乎是聞所未聞的。這股外來新鮮血液的強勁注入,從根本上激活了廣州萎靡低落的童裝市場,亦加速了先進和落後童裝製造業的更新代謝,讓整個行業業態滌蕩一新。吳曠年對記者說,最初的3年,他們是「標桿式的人物」,在「廣派」(長江以南,和「杭派」相對)童裝行業可謂一方霸主,即使放眼全國,也難遇旗鼓相當的對手。「當時我們在內地紅得發紫,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印尼等數個國家搶著下訂單,有時一天光憑一個客人就能成交80萬元。」
遭遇山寨 廉價產品擠壓
時至2006年,吳曠年的生意遭遇上升瓶頸。他無奈地笑著向記者舉例,「我們一直在前方領跑,沒有前進的目標;身後隨跑的人,卻個個視超越我們為目標。」一度,內地同行抄襲「米娜」童裝的式樣蔚然成風,由於不具備同等的服裝材料和加工工藝,山寨品質量難望其項背,卻在價格上佔盡優勢。
吳曠年和太太不甘同流屈就,便抽身內地市場,把銷售重心轉向海外。「我們的品牌優勢在於質量優良,辦公優勢在於精通外文,經營優勢在於行事西化,在國際市場大有天地,為何要在內地和別人打價格戰,自砸品牌呢?」現在,吳曠年公司90%的童裝生意皆面向海外市場。過硬的品牌口碑,讓客商的訂單依舊如以往源源不斷。
資源整合 經營模式創新
吳曠年現任職廣州市荔灣區兒童服裝用品商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對行業發展相當關注。「2008年金融危機後,童裝製造業難做了很多。當地相關職能部門給予的政策扶持,創造的規範市場都是外部因素,要經營下去還是要靠自己努力。」他告訴記者,希望能以自己的資源整合、創新經營模式,給業內人士一點借鑒參考,「我非常樂意看到童裝行業的良性競爭和蓬勃發展的景象。」 ■香港文匯報實習記者李叢書 廣州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