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6月16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采風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百家廊:成功的標準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6-16]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望子成龍」,何時不再成為生命的重負? 網上圖片

陳曉鳳

如何「成龍」

 不久前,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佈的2011年《社會心態藍皮書》研究調查顯示,「望子成龍」排在九大生活動力的首位,是多數中國公民追求的主要生活目標,而生活情趣的追求則排在了末位。

 這種生活動力的排行一方面展示了中國百姓對教育的重視,另一方面也讓人看到,「望子成龍」已成為很多人生命中的重負。因為多數中國人眼中的成「龍」標準,核心價值一離不開高學歷,二離開不開多賺錢,三離不開獲取權力。前不久北京師範大學一位教授就在課堂上如此激勵學生:10年後沒有4,000萬就別來見我!公然把是否賺到巨額財產作為學生成功與否的標準,一時在網上爭議多多。

 「成龍」的主要路徑一是能否上大學最好是名牌大學,二是大學畢業後能否找到體面的工作。為了這個目標,中國父母們甘願自己吃盡千般苦,不惜為兒女當牛做馬;競爭從幼兒園就開始,好的幼兒園收費比大學學費還高。一位在體制內大報社管理層就職的朋友掛在口頭的話就是:咱不就是為孩子活著嗎?她兒子名牌大學畢業後進了銀行,她才覺得成功了。不愁吃穿的精英群體人生目標如此,生活拮据的普通百姓更是如此。

 雖然去年內地大學招生受就業影響生源下降,學歷崇拜實際上依然在升級。10年前開始的留學熱現在升溫到狂熱。北京稍有點兒財力的家庭,都想傾家蕩產送兒出國留學。很多父母自己節衣縮食,一件50元的衣服都不捨得買,在為兒女的教育投資上卻捨得一擲千金。出國讀書的孩子有的是在國內根本考不上大學,有的是根本看不上內地的大學。去美國、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新加坡等發達國家留學的孩子們,吸乾了一個個家庭多年的積蓄。可以這麼說,每張中國留學生的洋文憑,都可能消滅一個中國中產階級家庭。

 如此單一的成功觀,培育出人格不完整的一代。有位朋友的兒子高中就送到加拿大留學,一直讀到研究生畢業,花了家裡幾百萬元錢,幾乎是父親多年做小生意的全部積蓄。可他學成回國後,找不到理想中的高薪工作卻學會了揮霍。由於長年分離對父母感情非常冷漠,父親重病住院都不捨得時間去探望。據觀察,在小皇帝氛圍中成長的獨生子女,成人後對父母冷漠的並不在少數。他們有高學歷、高智商,為人處事卻往往急功近利,「愛心」的教育是缺失的。他們的幸福觀,往往局限於感官享受及名利地位,精神層面的感受力幾乎是空白。

為何瞄準錢與權

 有人說,學歷至上,以錢與權為衡量標準的核心成功觀,是被生活逼出來的。此話頗有幾分道理。一個社會的價值觀,與制度引導不無關係。一個具有多元價值觀,多種生存機會,財富不那麼集中的社會,成功的概念不會只局限幾個簡單的量化指標上。一個在街頭賣一輩子盒飯的小販,也可能活得很有尊嚴很幸福。

 反之,對一個貧富懸殊,社會層級難以逾越的社會來說,為了維持起碼的公平,學歷就更能成為人上進的必須台階。看看周圍那些低學歷者境遇:如果他們在城市又不忍心啃老,就只能擺小攤開小店,或幹一份累得半死卻永遠缺乏體面的簡單勞動,社會地位低得不敢參加同學聚會。如果是農家子弟,不想繼承父輩艱苦的命運,就會來到城市成為農民工、保姆、清潔工、餐廳服務員等,他們是城市收入最低且最不穩定、永遠徘徊在主流社會之外的群體。同樣從農村來到城市,一個名牌大學畢業生有可能成為體面的公務員、教師、專業人員,而一個鄉村中學畢業生,卻是城市的邊緣人。

 女兒有位大學同學,在陝西老家是縣城中學的狀元,來北京後的最後學歷是北京大學研究生,畢業後分到一個體制內的中央單位,並找了個北京籍小伙子結婚。她上大學的終極目的,就是擺脫貧困,就是要個北京戶口。在農村時她的母親買包白糖為省5分錢願意多走幾里路,她上大學時靠貸款,以學校的免費粥餬口。假如不上大學,這姑娘的命運就跟她母親一樣。城鄉的巨大差距,貧富懸殊的現實,成為追求學歷的強大動力。媒體報道,今年有位39歲的農民因為洋白菜收購價只有幾分錢竟自殺身亡!相比發達國家來說,中國農民的窮,是絕對的貧困。

 一個國家的文明,與其體現在少數精英的好日子上,更應體現在多數公民都能有尊嚴地生存。在丹麥,社會活力來源於人們都在做自己感興趣的工作,而不是賺錢最多的工作。因為丹麥稅收很高,人們很難在社會中成為富翁,無論你賺多少錢,都會高稅收均貧富,免於金錢的誘惑,做能讓自己快樂的工作就更合算。如果全民都能通過高稅收得到免費的教育、醫療及養老,公民就不會為了解決基本生存千軍萬馬去追求高學歷。丹麥句諺語,「不要認為你有甚麼特殊—你和我們每個人都一樣。」社會平等精神的基礎,是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及財產分配制度。

 一篇流傳廣泛的博文描述了美國窮人的經濟狀況:46%的美國窮人擁有自己的住房,一般窮人的住房有三間臥室,半個衛生間,一個車庫,一個陽台。75%的窮人家庭擁有一輛汽車,76%的窮人家庭有空調。相比之下,中國年收入不足800元的1,479萬人口的貧困人口,日子比美國窮人難過得多,改變命運的願望自然也強烈得多,農家兒女讀大學的悲情故事永遠層出不窮。在中國,從一個飯都吃不飽的農民變身一個乘豪華車的官員,第一步就是要上大學。學而優則仕,自古至今沒有變。

中間人才為何斷層

 中國的成龍觀造就了甚麼樣的人才?一份調查顯示,1977年至2008年32年間的1000多位高考狀元中,沒有一個成為做學問、經商、從政方面的頂尖人才,他們的職業成就遠低於社會預期。

 有專家認為,中國教育一直在追求GDP主義,比如大學升級(技校、學院升級為大)、擴招,其結果是人才結構的畸形。一方面大學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企業找不到熟練技術工人。中國人才結構的頂端是從事基礎研究的科學家,下端是毫無技術要求的農民工,缺少的是中間地帶的人才。這樣的人才結構,讓中國的工藝水平及工人技術水平都很低,讓中國很先進的基礎研究極難轉化為生產力,轉化為成品。可惜,讓孩子當個熟練的技術工人不是中國父母眼中的成才之路。現在學習成績不好的年輕人,寧願上個末流大學,寧願去買個假文憑,也不願意去工廠當工人。

 中間地帶人才的缺失,與近年國有品牌的命運有關。當國有品牌被洋品牌吞噬之後,技工在國有工廠中變得多餘。我曾就職過的一家國有大廠,很多從搞車間機電一體化中成長起來的資深技工,雖然個個身懷絕技,後來卻全部下崗失業了。與國外廠家合資後工廠只需要能代替機械手的熟練工,那些工人簡單培訓就能上崗,隨時可以被替換,終生只需要重複同一個動作。

 30年前一個8級鉗工在社會上很受尊敬,現在幾乎沒有孩子說長大要當鉗工。本應360行,行行出狀元,可當今卻是一紙大學文憑就把人分為三六九等,當了農民、工人簡直就視同沒有出路。誰家孩子從小要說想當工人農民,就會被父母視為腦子有問題了。觀周圍,很多人自己一生沒有任何物質與精神享受,生命的全部意義就是讓兒女在高學歷保佑下「成龍」,真的很可悲。

 「望子成龍」,何時不再成為生命的重負?

相關新聞
百家廊:成功的標準 (2011-06-16) (圖)
海闊天空:三百六十年後「山水合璧」 (2011-06-16)
翠袖乾坤:愈嬌艷,愈要命! (2011-06-16)
琴台客聚:有勇無謀 (2011-06-16)
生活語絲:清華百年 (2011-06-16)
隨想國:常州驚喜 (2011-06-16)
獨家風景:藝術生活化 (2011-06-16)
百家廊:上海「696」:中國當代藝術的原生態濕地與商業施暴 (2011-06-15) (圖)
翠袖乾坤:大S人氣形象受婚姻拖累 (2011-06-15)
天言知玄:古人的遊戲 (2011-06-15)
琴台客聚:我與城大「現代文人手跡展」 (2011-06-15)
杜亦有道:鮮活佻達 (2011-06-15)
隨想國:常州印象 (2011-06-15)
路地觀察:戲夢人生 (2011-06-15)
百家廊:世界原來如此多彩 (2011-06-14) (圖)
翠袖乾坤:逍遙遊 (2011-06-14)
海闊天空:回味黑鮪魚料理 (2011-06-14) (圖)
琴台客聚:「扒糞」精神 (2011-06-14) (圖)
生活語絲:杭州四季酒店 (2011-06-14)
思旋天地:與通脹賽跑 (2011-06-14)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采風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