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6月16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南北直通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持IANG簽注進修 有內地生多繳2萬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6-16]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理大眾多自資課程中,收費差額最大的為屋宇設備工程碩士課程,本地、非本地學生費相差高達4.7萬元。圖為理大校園。資料圖片

——教局「非本地生」定義含糊 8大自行分類引混亂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周婷)為吸納在港求學的非本地尖子,香港政府於08年推出「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IANG),持有關簽注者即可無條件留港12個月,期間可隨意進修、就業或轉職,並因應工作情況申請延期。然而政府相關配套卻有欠妥善,由於教育當局對「非本地生」定義不清,8大院校各有各演繹,令部分持IANG簽注的非本地尖子,在香港報讀自資碩士時,平白較其他來港人才多付約2萬元學費,慘遭「不公平對待」。有內地畢業生團體直言對此感無奈,認為同儕無謂再在港修讀自資研究生。教資會則回覆稱,當局正就有關問題進行檢討。

 近日有內地畢業生於理工大學民主牆張貼投訴,指他在理大本科畢業後,成功申請IANG簽注,並報讀該校的兼讀制中國文化學系自資碩士課程。他表示,本來申請一直被視作「本地生」處理,惟於註冊時校方卻指持IANG簽注者屬「非本地生」類別,突然向其加收約2萬元學費;他指出,其情況與其他持工作簽證在港的外地人才類似,但有關人等一律被視作「本地生」,質疑自己遭不公平對待。

非本地生標準各校有別

 有關事件揭發原來當局對「非本地生」根本欠缺清晰定義。據理大回應稱,該校將IANG簽注持有人界定為「非本地生」,是按教資會定義而行。然而,本報向其他資助院校查詢後,卻發現屬「各有各演繹」,如理大、中大等會將持IANG簽注者視為「非本地生」;但城大、教院則視為「本地生」,機制混亂含糊,並無統一標準。

教資會間接承認定義不清

 事實上,教資會在回覆本報時,亦間接承認有關定義存在不清晰之處,並稱教育局正就「非本地生」的定義進行檢討。

 發言人回應指,「非本地生」一般泛指所有持入境處簽發的學生簽證、入境許可證來港就學人士,但個別持工作簽證、眷屬簽證到港,或透過IANG在港工作的人士,會因應情況被界定為非本地生,各院校可按報名學生的實際情況,考慮將之歸類為「本地生」抑「非本地學生」。本報又曾向教育局查詢「非本地生」定義檢討的原因及進度,但局方未有回應。

專家籲院校提供清晰指引

 對是次事件,在港內地畢業生聯會主席耿春亞指,香港不少碩士研究生課程為自資營運,制度、收費很多時由學系決定,即使大學高層亦未必能管得著。就課程收費問題,耿春亞慨嘆指,香港屬自由市場,學費由各校自決,同學只得無奈接受,不然索性放棄,「我常勸他們(內地畢業生)不要讀了,找工作更好、更能吸收社會經驗」。

 教協會長馮偉華則指,據他了解,除持學生簽證來港者一律被列為「非本地生」外,其餘簽證持有人如何分類,的確是由院校自決。

 他強調,院校處理申請時應提供清晰指引,及向各申請人情況針對性作說明,避免再發生是次事後才追收學費的窘況。

相關新聞
持IANG簽注進修 有內地生多繳2萬 (2011-06-16) (圖)
相同課程收費異 內地生狠批不公 (2011-06-16) (圖)
教局減發「禁區紙」 擬蓮塘疏導跨境童 (2011-06-16) (圖)
港大附院畢業生升學率逾7成 (2011-06-16) (圖)
焦點透視:港高校從合作走向競爭 (2011-06-16)
細說新語:「海豚族」深信囤即賺 (2011-06-16)
侯傑泰任中大副校長 (2011-06-16) (圖)
台高校6省招陸生 資訊不足報名冷清 (2011-06-14) (圖)
戶籍學歷雙限制 碩博士缺額逾6成 (2011-06-14) (圖)
收生靈活自主 利有專長者 (2011-06-14)
馬敬言獲英女王AO勳章 (2011-06-14) (圖)
港大拉大增合作交流 (2011-06-14) (圖)
內地升學秘笈:內地升學了解祖國 (2011-06-14)
細說新語:戲謔物價三字流行語 (2011-06-09)
山大高研院掛牌 首設數研所 (2011-06-09) (圖)
理大再辦國際創業賽 (2011-06-09) (圖)
大專航天科技團月底赴京 (2011-06-09) (圖)
收生重英語水平 校友子女無分加 (2011-06-09) (圖)
王妃母校首建分校 落戶大馬來港招生 (2011-06-09) (圖)
研高效精神病中藥 薛紅奪國家科學獎 (2011-06-07)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南北直通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