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深信「團結就是力量」,亦有人強調「有競爭才有進步」,這兩項原則,正正概括歸納了過去10年間香港高等教育的主要發展趨勢。現時,教資會正積極提高各大學間資源分配的競爭比重;但其實於約5至10年前,「分工協作」才是本港大學界的主流。不過幾年下來,有關工作效果未見理想,而不少大學「單打獨鬥」卻創出佳績,藉分工合作提升大學水平的想法因而日漸淡化,令「競爭」成為了新的主調。
8大互為對手難合作
早在2002年,時任教統局局長的李國章曾大膽提出「中科合併」,集合中大科大力量,連同歷史最為悠久的港大,成就兩所世界級「超級大學」。後來建議在一片反對聲中不了了之,但教資會的院校整合小組04年仍先後分別發表兩個報告,確立「角色分工」(Role Differentiation)及「深入協作」(Deep Collaboration)兩大方向,前者讓8大分為綜合型、研究型、應用或教學型等,後者則希望透過整合各校所長,以建立強大的「教育群」(Education Cluster)。
然而,具規模的跨校協作卻是說易行難,軟硬件、政策、文化固然不易配合,而不少人更指出,港校之間若非實力懸殊未能「門當戶對」,便是潛在的「假想敵」,要通力合作談何容易。以教資會推出供8大申請逾2億元的重組及協作基金為例,4年過去仍用剩6千萬,「有錢無人爭」,協作的困難可見一斑。
全球排名加劇競爭
另一方面,國際高等教育近年的新趨勢,也成了港校深入協作的「外在阻力」。在全球一體化未完全普及前,以往英、美等地各有本土大學排名榜,絕少作世界性或區域性比較,但04年《泰晤士高等教育》首次推出全球大學排行榜,港校憑其國際化及出色教研表現屢獲肯定,首4年港中科3大均打入全球100強,自08年起3校更穩佔50強,令香港高等教育國際地位日升。而09年首推的亞洲大學排名榜,更進一步鞏固港校地位,除港中科一直雄霸5強的3席外,城大、理大、浸大也成為亞洲50大,成績驕人;當「單打獨鬥」戰績同樣彪炳時,協作的迫切性自然削弱。
當然,大學中人均是目光遠大的社會領袖,追求卓越的目標並不會因而停步,以「競爭」帶來進步的主導思想便因而抬頭。不過正如教協會長馮偉華所指,現時8大之間起跑線存在太大差距,隨便大搞「優勝劣敗」的資源競逐機制,難保不會有惡性競爭的反效果,必須妥善處理。
夥拍境外機構辦課
而另一邊廂,港校雖然未能推動「本土協作」,但卻紛紛成功跳出香港,與海外及內地的大學及科研機構建立密切夥伴關係,以港大及科大為例,兩校近年便分別與英國、韓國的知名學府創辦聯合博士課程,而研資局也成功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英、美、德、法等多個西方國家推出聯合研究計劃。可以預期,「本土競爭,跨境合作」的發展模式,將繼續成為港校加強國際化基礎及提升教研實力的重要戰略。 ■香港文匯報記者 高鈺、李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