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6月16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華人攝影共融的新概念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6-16]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王古山作品

 隨著數碼影像技術、多媒體技術和網絡傳媒的發展,攝影藝術從物理特性、圖像製作方式,一直到攝影概念、攝影史、類型攝影的符號學含義等,都在不斷被革新。在此過程中,當代華人攝影家昇華了傳統的攝影概念,也在通過他們的共同努力,探索著一個全新的影像文化時代。當代華人攝影家的審美追求和氣象,集合了傳統審美和現代觀念,而其中的細節又極為豐沛。這一次的「當代華人攝影家交流展」不只是一種結連兩岸三地不同創意與視覺觀念的平台,也能令我們從之前不曾了解的層面,去認識和讀解攝影家的美學和想像空間。兩岸三地的華人攝影家各具風采,他們將不同地域的觀念視覺化,在攝影創作中注入了打破邊界的種種可能。因而今次我們也將通過走近這些作品,來細讀華人攝影所呈現的豐富面貌。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賈選凝

內地攝影的個性觸覺

 近年來在香港本地舉辦的網羅兩岸三地攝影家的作品展,說多不多,說少也絕不算少。因而這次攝影交流展的最大特色其實不是源於地域,而是多元面向。所謂的大中華概念,是三地的共融,但更應是三地各展所長、盡顯自己的美學堅持。當置身展廳時,我們的第一感覺便是格局的寬闊。大幅的大底作品、觀念攝影、線條與色彩,百花齊放。

 來自大陸、獲得中國第13屆國際攝影藝術展金獎的年輕攝影家陳煥庭,這次帶來的《人與人》和《流動的風景》便打破了我們對內地攝影藝術的一貫認知。他說:「人生像一條線,線與線的交點中,產生了相愛與相知。而不論線的距離有多長遠,線本身都不會變。」正如人生的本質是孤獨的,史鐵生《戊戌筆記》中那句「人總有一日是要孤零零的。」令他深受啟發。

 從陳煥庭的作品中,我們看到的是內地攝影家的視角中開始注入更多個性化觀念。他在《流動的風景》中,提出了與傳統風景攝影不同的風景概念:「風景中有我。」這像極是作家們最愛使用的那種浪漫表述:「看見風景看見我。」攝影可以實現與文字相若的力量,而正因攝影可以捕捉每個人觀看世界的不同眼光,他在火車上拍下隨著時間推動所見的世界。「雖然好像我是不變的,但隨視點變化,風景也在變。」這反而能促使身為攝影家的創作者去思考攝影是甚麼,個性觸覺有時比技巧本身更動人心魄。

 歷經各地攝影節的陳煥庭,認為當今內地既有沙龍式攝影展,也有平遙攝影節等國際賽事。不同展覽中包容了不同的展覽文化,也是一個兼容吸收的過程。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內地作者的個性越來越得到重視,並呈現出不同的個人氣質與視覺表現。

香港作品的質素行先

 看到香港攝影家的作品匯集時,第一個令記者眼前一亮的名字正是鼎鼎大名的影帝周潤發。其實這位優秀的演藝大師,另個身份正是資深攝影家,他創作了許多出色的大底膠片作品。所謂大底即是質素行先、追求一流畫質的「點點清」。他用微距拍攝火龍果內部,以小觀大,一個水果卻呈現出了恍若月球的形態。而這樣的大底作品遠觀起來最有意趣,不同於新興數碼攝影的種種奇妙效果,大中華攝影學會會長楊志強稱之為非線性攝影。「該暗的地方就會暗下去,因而有意境。」

 最傳統的手法在今日看來雖然老派,又牽涉時間、環保等一系列問題,但質素卻是毋庸置疑的最優。那種奇妙的震懾力正在於,它是一幅好照片,擺在那裡,你一眼看過去就知道,這樣簡單的視覺衝擊力,已勝過萬千語言。大概這也是發哥多年癡迷探索其中技藝的吸引力之所在。

 蘇卓華的大底作品也是令人讚嘆的。他拍馬蜂窩時,那種捕捉到的美感像是被凝練到出神入化,容不得人去拒絕其中的靚。拍好一張美麗的相片,看似是非常簡樸的追求,但我們卻看到其呈現出的成品往往最華麗細緻。「只求一點,不求其餘。」或者是因為專注,才有品質。香港攝影近年在內地和台灣兩方夾擊的局面之下,延續自身生機更需要將一些回歸傳統的質素追求從一而終、秉承下去。沙龍攝影展最情有獨鍾香港,也是因為這個城市空間雖然促狹,卻容得下最傳統的攝影觀念和最西方的當代理念。

 我們在這裡看到來自世界的不同的影像狀態,但其間差異從未令老一輩港人攝影家們迷失。一張張寬闊的大幅作品,如你屏息凝神去看,會感慨其中時間流逝的堅持。至少我們的城市裡,還有這些把握著攝影藝術最原初質素的藝術家們,令我們被攝影本身的品質所撼動。

多元面向的交流融合

 我們從這些作品中感受最深的一定是面向多元、不拘一格。我們能看到郎靜山宛如渾然天成水墨畫般的攝影,也能看到周慶輝的紀實攝影。詩情畫意的中國式意境和跟拍麻風病人生活實錄的攝影作品一起放在展廳中,沒有絲毫突兀。這些紀錄時間光影的膠片上,有新舊的衝撞,也有奔放的色彩,更有crossover穿透不同媒介的嘗試。比如將攝影底片和畫作疊合一起,不著痕跡地營造出真實和創作的融合感。從這些作品中,我們看到的是多元可能性。所謂交流,百花齊放的形態是最為基本。

 沒有題材器材的限制,這樣的交流形成一種推動,正如楊志強所說:「中華民族有統一的文化,但三地人們的生活呈現出的是不同狀態。因而攝影藝術也是一樣,我們需要找到一個三地的融合點,讓大家彼此互相理解。」

 教育則是攝影藝術共融中的另一迫在眉睫的問題。許多攝影家去別國遊歷都會有感而發於其他國家攝影教育的完善。楊志強自己在日本的感受就是,他很奇怪為何日本小學生就已經會拍照,而在香港,這種興趣的建立明顯滯後。因而在本地高校開設攝影課程,也是能夠起到推動的重要作用力。認識攝影的多種概念是令年輕人們選擇是否親近這門藝術的前提,觀念、風景,或是紀實,各種不同風格作品也將成為我們背後所牽連的情態,都有其內在的生機和美學。華人攝影的面貌正在通過攝影節、攝影展等許多平台凸顯自己的特質。而這場交流展,也會成為一個我們認識華人攝影複雜性的難得平台。

相關新聞
華人攝影共融的新概念 (2011-06-16) (圖)
「當代華人攝影家交流展」 (2011-06-16) (圖)
連登良作品《鋼管舞》 (2011-06-16) (圖)
周潤發攝影作品 (2011-06-16) (圖)
周潤發攝影作品 (2011-06-16) (圖)
楊嘉美作品 (2011-06-16) (圖)
陳煥庭作品《人與人》 (2011-06-16) (圖)
郎靜山作品《春樹奇峰大檔》 (2011-06-16) (圖)
周慶輝紀實攝影《雲南馬幫》 (2011-06-16) (圖)
讓香水說故事 「香水傳奇」展 (2011-06-16) (圖)
「香水傳奇」展 (2011-06-16) (圖)
棄膚淺美學 重建築內涵 (2011-06-14) (圖)
毛Sir從「新」出發──香港文化+李後主 (2011-06-14) (圖)
茗茶豈止「歎茶」咁簡單 (2011-06-11) (圖)
簡易沖泡綠茶方法 (2011-06-11) (圖)
茶葉分類(資料由樂茶軒提供) (2011-06-11) (圖)
沖泡簡介: (2011-06-11) (圖)
茶藝示範及茶師講解 (2011-06-11) (圖)
「博士造壺︰香港陶瓷茶具創作1986-2010」 (2011-06-11) (圖)
酒具呈現 酒文化精粹 (2011-06-11)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專題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