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6月14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棄膚淺美學 重建築內涵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6-14]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兼無止橋基金主席吳恩融。

——建築師鋪出可持續發展之路

 甚麼樣的建築才算是好?答案不一定是要宏偉,外表樸實無華並非必然是一無可取。

 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兼無止橋慈善基金主席吳恩融(Edward)的「無止橋」項目和毛寺生態實驗小學,憑其設計實踐可持續發展概念,低成本且實而不華的設計回應農村環境及生活的訴求,贏得行內行外、本地以至國際間多個獎項,可說是為自己和志士壯一壯膽。雖然建築項目影響內地多個地區村民的生活,但談到建築師的影響,他說得相當謙遜,「其實我們每一個建築師對社會的影響很小,只是整體的影響才算大。」  ■文、攝:盧寶迪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談到可持續發展的建築設計,吳恩融精簡地說,基本概念就是盡量以最少資源達到最大目的和用途,把對環境的影響減到最低,不會對環境造成長遠影響。話雖如此簡單,但往往知易行難,畢竟要改變人的價值觀並不容易。「現時的建築仍以形態美學為主導,只看重外表美觀,我並非反對,但應該同時考慮環保。正如我不介意在地上一朵長得很漂亮的花,但我介意它把地上資源搾乾搾盡,就算有多漂亮也沒用。」

環保理念知易行難

 雖說是講求環保和實用,但吳恩融並不反對追求外觀美感,只是平衡功能和美感的難度更高,吳恩融舉了英國首個零碳環保住屋Beddington Zero Energy Development(BedZED)為例。「環保建築也可以很靚,這是比較深層次,無論是美學上還是實用上,不同層次都能吸引人對周圍環境的需要。說實話,若然環保建築是醜樣的話,蓋起來也沒用。」而吳恩融欣賞的建築師則是同樣是實行環保概念的著名澳洲建築師Glenn Murcutt——2002年普利茲克建築獎(Pritzker Price,建築界的諾貝爾獎)得主,對他的項目Arthur Boyd Centre甚為欣賞。「我覺得他的成功之處在於建築既環保簡單,外觀也很美。在外牆的那些板不單能擋陽光,還能做到像雕塑那樣。」

 同時兼具環保及顯出建築美學的建築物,吳恩融坦言在香港還未有,亞洲在環保建築方面相對起步較慢,未能全盤接受可持續發展的環保概念,技術亦未到家。「港人講究外觀和經濟效益。一味要平,一些不環保的東西可以很便宜,建築師要取平衡,從經濟效益的角度去想,還是以對環境影響最小的角度來考慮,若然不改變以往一味鬥平的價值觀念,那是無法接受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他認為縱然實踐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的建築會較昂貴,但不應以這理由放棄環保。「正如現在用有機的東西比較貴,畢竟因為供應少和製作不易,所以起初的價錢必然昂貴,但不要在這個階段抹殺實踐環保的機會。」

顧及環境社會和經濟

 可持續發展概念顧及環境之外,還包括社會和經濟,這些都在無止橋項目裡一一實踐。為村民建屋,他不選用施工隊,而是教村民建屋,雖然速度較慢和需時較長,但長遠來說是得著:「施工隊所得收入都用於城市,但村民得到的工資,即使是10元,可用於該區,對當地經濟有幫助,這也就是經濟可持續發展,另外,也做到社會可持續發展。我們也尊重村裡的文化特色,新建的建築跟原有建築沒太大分別,只是略作修改,這使村民對自己的歷史和文化也有信心。

 建築向著可持續發展的方向進發,他坦言教育大眾十分重要,「多鼓勵一些自然的生活方式,像以前的舊樓,那時沒有冷氣,所以有露台、對流窗、高樓底,設計得室內通爽,自然減少用電及使用冷氣。不是要大會所,屏風樓,豪宅式的居住環境,每個人都追求這些,發展商也自然順勢建得更多這類型毫宅。」

 「環保建築於現在雖然未成氣候,但會是未來50年的核心,以考慮外觀為主導的建築將會陸續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實踐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建築,當中包含核心價值,現在很多人都在嘗試把環保作為美學的基礎。近年氣候變化已是一個大議題,而環保建築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重要方向。而無止橋計劃可以說是一脈相承,沿著這個方向去做。」

實踐可持續發展理念

 吳恩融說無止橋項目的理念很簡單,就是以可持續發展為方向的途徑,為貧困村落建造簡單的設施。於是聯合香港與內地師生合力為中國西部甘肅毛寺村修建橋樑,並顧及環境地勢而興建小學。「在內地說到發展,很多時都即時聯想到鋼筋水泥、把原先建築剷平等不環保的方法,以簡單的方法完成同一個目標是否不可能?我們的做法證實是可以做到的。」以人力為主、就地取材的無止橋及毛寺生態實驗小學,獲香港設計中心頒發2008年可持續發展特別獎等多個獎項。自基金在2007年成立後,已分別在內地6個省份完成14個無止橋項目,並在甘肅、雲南、四川等西部省份積極發展項目。在四川5.12大地震後,基金更聯合香港和內地的大學,在受災村落開展災後重建示範項目。

 可持續發展方向,間接反映了寶貴的民間智慧,以夯土蓋建冬暖夏涼的房子,也切合村民的生活方式,無疑能鼓勵其他人用簡單方法去做。但在香港是否可行,吳恩融對這就不大樂觀,「說實話,若是村落已給地產商買下來,村民不會理睬這些計劃,這是村民有需求和義工幫手才能成事。在內地發展這類型建設還有很多可能,香港農村像是已成歷史,但內地的農村仍然存在,很多人居住其中,需求很大。」

項目獲獎造就新機會

 實行計劃的過程中,最令吳恩融深刻的莫過於說服別人接受可持續發展概念和設計,尤其是所用建材都很普通,如夯土、毛石、木材等。「人家捐錢,當然想看到宏偉的東西,要說服donor『泥洁z比甚麼形象工程好是很困難。環保的東西,比較土炮,愈簡單愈好,但會被人嫌做得少,覺得你未做得足夠,其實做得少才是最難做。」幾經辛苦才得以一一說服,加上建築項目獲得建築行內如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年獎,以至香港設計中心頒發2008年可持續發展特別獎等多個獎項,他說這無疑是獲得外界認同,並笑言這鼓勵其他人做這些「傻洁v,讓更多人知道做這些環保建築也能得到賞識。

 吳恩融更指現時得到新的實踐機會,將會在大埔興建顧及該區環境的環保建築。早前他與國家建設部合作,著手推行防震環保泥屋規範圖冊,到四川南部實地考察,出版書冊教村民選址、興建四十間房子。他說正準備在甘肅做的示範項目,希望能在中國西部起著展示的效果,傳授建築技術給村民,讓他們有方法可跟循,「若然可以幫助到大約一億人的話,真的夠厲害。這個沒有甚麼專利權版權,我累積的財富是在天上。」說畢抬頭望一望,臉露微笑。

相關新聞
棄膚淺美學 重建築內涵 (2011-06-14) (圖)
毛Sir從「新」出發──香港文化+李後主 (2011-06-14) (圖)
茗茶豈止「歎茶」咁簡單 (2011-06-11) (圖)
簡易沖泡綠茶方法 (2011-06-11) (圖)
茶葉分類(資料由樂茶軒提供) (2011-06-11) (圖)
沖泡簡介: (2011-06-11) (圖)
茶藝示範及茶師講解 (2011-06-11) (圖)
「博士造壺︰香港陶瓷茶具創作1986-2010」 (2011-06-11) (圖)
酒具呈現 酒文化精粹 (2011-06-11) (圖)
中西古今酒文化博覽 (2011-06-11) (圖)
龍泉青瓷酒壺 (2011-06-11) (圖)
北有崑曲 南有評彈 (2011-06-09) (圖)
領略北方崑曲之美 (2011-06-09) (圖)
被譽為「江南曲藝之花」的評彈 (2011-06-09) (圖)
我們可以如何保育 灣仔視集 (2011-06-09) (圖)
文學雜誌「扭計」 求存再前進 (2011-06-07) (圖)
新文學雜誌《天南》面向國際 (2011-06-07) (圖)
作家看文學雜誌與寫作 (2011-06-07)
董啟章: (2011-06-07) (圖)
謝曉虹: (2011-06-07)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專題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