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 中國延安幹部學院外景。香港文匯報記者楊帆 攝
6年,100多門課程,560多期培訓班,28,000多幹部受訓……設立在中國革命聖地的中國延安幹部學院,以重溫紅色歲月、感悟革命傳統的延安教學模式,令內地一批批幹部接受執政為民的信念感召和靈魂洗禮,以期扭轉一些官員脫離群眾、漠視百姓的現象,進一步鞏固執政黨的信仰支撐和民意基礎。延安幹部學院與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浦東幹部學院、井岡山幹部學院、中國大連高級經理學院共同構成「一校五院」新格局,自國家大力推行幹部培訓教育9年以來,在全國範圍培訓幹部達一億兩千萬人次,其幹部培訓規模和力度,為當今世界所罕有。正如一位外國專家所言,中國幹部培訓的努力,讓其找到了中國這些年快速發展的答案。 ■香港文匯報記者 楊帆 延安報道
時值中共建黨90周年紀念日臨近,在中央外宣辦組織下,中外媒體赴延安實地採訪中國延安幹部學院,向外界揭開了這所國家級幹部培訓機構的神秘面紗。
記者徜徉在延安幹部學院內,學員們高唱陝北革命歌曲的旋律在耳畔迴響,在鑼鼓聲中一眾學員腰繫紅綢歡跳陝北秧歌的場景映入眼簾。這些被延安幹部學院稱為激情教學的環節,在幹部學員們中大受歡迎。
延安幹部學院的不少主修課程都是在延安棗園、楊家嶺、鳳凰山等革命舊址現場展開。記者看到,受訓官員們每人拎著一個摺疊小馬扎,參觀到哪裡,課程就聽到哪裡。那一孔孔潮濕低矮的窯洞,一件件簡陋破舊的起居用品,把學員們帶到了血與火的年代,接受精神信念的再洗禮。
革命舊址現場教學 震撼心靈
開辦於2005年的延安幹部學院具有得天獨厚的幹部培訓教學資源。從1935年到1948年,以延安為中心的陝甘寧邊區,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紅軍長征的落腳點,是奪取全國勝利的出發點。數百處革命舊址、大量的歷史文獻和文物、口述歷史資源以及老區建設經驗,使延安成為重溫革命傳統、提高思想信念的黨性教育寶地。六年來,學院累計舉辦各類培訓班560期,培訓幹部28,000多人。
延安幹部學院常務副院長陳燕楠告訴記者,依托這些獨特的教學優勢,該學院已經形成了幹部教育培訓的「延安模式」。學院已經開發出特色課程102門,三分之二的課程是現場體驗和社會實踐,運用激情教學、情景體驗等教學方式,將歷史與現實相結合,促進理論向實踐轉化,以期淨化官員思想,陶冶幹部修養,激發黨員對民心向背決定政黨興替的切實感悟。
翻閱學院提供的學員感悟和思考文章不難發現,「心潮澎湃」、「熱淚盈眶」、「震撼心靈」、「叩問靈魂」,是學員們使用頻率很高的語匯。許多學員深有感觸地說:「一周培訓,比事先想像的好得多。」有些學員說:「來延安之前覺得培訓時間長了,要結業了又覺得時間短了,沒聽夠。」
「三個一」活動延伸培訓成果
陳燕楠說道:「雖然受訓幹部的價值觀都已經成型,但當直面革命先驅者艱苦卓絕的奮鬥歷程,感悟忘我犧牲的精神遺產時,學員們的心境總是難以平靜,照照心靈的鏡子,拂去思想上的灰塵,反思一下自己的道路,是很自然的事情。有的學員說,當日後自己埋怨收入不夠多、官職不夠高的時候,他會想起這裡。」不過,他承認,除了學員們的即時感想外,很難有客觀的標準去評價培訓給學員們今後中長期的思想和工作產生了多大的正面效果。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些學員接受培訓時的感受會逐漸淡忘。不過,為了延續培訓效果,發揮社會輻射作用,延安幹部學院開展了訓後延伸「三個一」活動,即要求幹部在學習結束後向所在單位匯報一次學習成果,主講一堂黨課,組織一次研討。
事實上,把刷新幹部思想修養、改善官民關係寄托在一次短期培訓中,似乎不太現實。除了有組織、成系統的培訓教育外,健全幹部考核選拔機制、加強民主監督機制等一系列措施必須齊頭並進。儘管如此,在現有的條件下,組織廣大官員在革命聖地經歷精神的反省,仍不失為一種有益的制度安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