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1912年1-2月,招商局派出「江新」、「海琛」等13艘輪船支持國民政府北伐。上圖為參加北伐的「江新」輪,下圖為「海琛」輪。
辛亥革命爆發後,作為發源地的武昌與臨時政府的所在地南京都在長江沿岸,革命力量與反動勢力都十分注重爭奪水上優勢。武昌起義後不久,外國侵略者為了對革命軍施加軍事壓力,在武漢江面集結了16艘軍艦,到1911年11月,外國軍艦達到了51艘。袁世凱率北洋軍隊攻陷了漢口、漢陽後,對長江實行了全面封鎖。
臨時政府的成立,形成了與清王朝南北對峙的局面,為了便於水上佈防和加強水上運輸力量,臨時政府租用了招商局的部分輪船。
1912年元月12日,孫中山以臨時大總統名義宣佈北伐並親自指揮。招商局輪船積極支援北伐。元月13日,臨時政府海軍部長黃鐘瑛命令「南琛號」運兵船與「海容」、「海琛」2艘巡洋艦駛往秦皇島,接應各省北伐軍隊。招商局「泰興」、「公平」、「新銘」3艘輪船同時奉命開往吳淞,準備駛往煙台參加軍運,「江寬」輪由民軍租用,航行於南京武漢之間。「江孚」、「江永」、「江裕」、「江新」、「快利」、「固陵」等輪開赴上海,「廣利」、「新昌」也被臨時政府租用應軍差,招商局支援北伐的輪船達到13艘之多。16日,「新銘」、「新昌」、「泰興」、「公平」4艘輪船從吳淞開航,每船載兵1000人,在軍艦護送下開往煙台等地。之後,招商局多次派出輪船支援民軍,運載官兵、軍犬及大炮等軍用品。
南京臨時政府在準備北伐的同時,更加積極進行南北和議,以袁世凱任總統為和議條件。當時南方是以北伐配合議和,逼清帝退位,而北方則以議和破壞南方的北伐。1912年2月初,南北實現「議和」,招商局輪船停止承擔軍運任務, 2月29日起恢復正常運營。在一個多月的時間內,局輪為臨時政府裝運兵員器械,共計應收運費銀20餘萬両,但僅得到現銀10萬両,其餘10餘萬両由於各種原因未能領取,局輪承擔軍差在很大程度上是招商局對革命政權所盡的一種義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