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智德
香港文學作品的外語翻譯,散見於海內外期刊和專書,歷年以來數量也不少,只是缺乏整理和重視。外譯作品是讓國際讀者認識香港文學的主要渠道,也是「香港文學」這學科在國際學界立足的關鍵,正如我們靠賴翻譯來認識日本文學、俄國文學一樣,香港文學作品的外語翻譯,最終也不只是香港文學這「界別」內的事,也是香港在國際形象方面的事,香港社會長期以來不重視香港文學的創作、研究、教育和翻譯,原因很複雜,我們都大概了解卻很難解釋清楚,令很多外地人,包括中國內地和台灣讀者都莫名其妙,只能一而再,再而三,不厭其煩地,用老掉牙的「文化沙漠」一詞來概括我們,長年累月後已形成「烙印」效果,使部分香港官員和市民也沿用別人的貶稱來介紹自己。
香港過去一直有不同的翻譯者,透過不同的機構翻譯、出版香港文學外譯著述,如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研究中心的《譯叢》、香港浸會大學翻譯學研究中心的翻譯劇本系列等,還有許多散見於不同的期刊和文學活動場刊、小冊子當中,部分未有正式出版,香港文學作品的外語翻譯,實有待更有系統的整理。
近日嶺南大學人文學科研究中心出版了許旭筠主編的《香港文學外譯書目》,學者和有心的讀者透過書目,可輕易查找相關條目,便於進一步的閱讀、研究和整理工作。
配合該書的出版,嶺南大學人文學科研究中心與MCCM Creations、Muse和Paroles雜誌,以及中央圖書館於六月十九日合辦「翻譯香港」研討會,有新詩、戲劇、小說三個工作坊,下午設有圓桌討論,晚上在香港公園樂茶軒有詩朗誦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