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由於幹細胞能大量分裂,亦有潛質分化成其他不同類型的細胞,其修復、再生功能為科學界所覬覦。其實最早的幹細胞研究早於1960年代開始,主要透過胚胎培育提取,後來更發展出成體幹細胞,及可用作克隆/生物複製的細胞核轉移幹細胞技術,但要廣泛用於醫療仍有相當大的限制(見表「4種幹細胞類別」)。而「人造多功能幹細胞」的出現,為幹細胞研究帶來革命性的新視點,大幅擴闊應用的可能性,因而受到廣泛重視。
電影《奇幻逆緣》(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中,主角Benjamin以瀕死老翁的形態出生,在成長期間變得越來越年輕,生命逆向發展,並以孩童、嬰兒作終結,其歷程異想天開得令人目眩神迷。事實上,誕生、成長、衰老、死亡,過往一直被視為生命發展的必然單向軌跡,但人造多功能幹細胞卻是由成年的細胞「逆轉」而成,似乎已將有關「定律」打破,亦因此,部分人會將其與Benjamin相提並論。
日科學家06年創先河
人造多功能幹細胞源於2006年,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 (Shinya Yamanaka)(上圖)首次透過引入4種基因,將成年小鼠的皮膚細胞誘導成具分化潛能的幹細胞,翌年其團體及另一美國科研隊伍更成功在人類皮膚細胞上做到近似工作,開創研究人造多功能幹細胞的新方向。而相對於以基因誘導,趙德秋採用的「化學改造」方法,更可減少基因病變的危機,為更安全的「逆轉」誘導幹細胞,及隨之而來的醫療科技應用帶來啟示。 ■香港文匯報記者 周婷、任智鵬
|